花溪区龙云村村医王明周:扎根乡土三十载 基层一线践行医者初心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02-21 浏览次数:

白色的大褂,黝黑的皮肤,交谈时话不多,脸上却永远带着淡淡的微笑,让人感到亲切,这是花溪区高坡乡龙云村村医王明周给人的第一印象。

今年69岁的王明周,1988年经过培训考核成为龙云村村医。从一间简陋的接诊室到如今划分明确、配套齐全的卫生室,从跋山涉水徒步出门到如今开车上门开展医疗服务,三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坚守在这里,见证了农村基层医疗翻天覆地的变化。

勤勤恳恳 守好农村疫情防控“哨点”

“一定要多通风,少去人多的地方。”“有相关症状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随叫随到。”今年春节长假,这样的对话是王明周的日常。

春节期间,农村地区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而默默坚守在基层一线的乡村医生,也成为农村疫情防控一线的中坚力量。返乡人员登记、老年人等重点人群随访、疫情防控业务培训……一桩桩一件件事情,将王明周春节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村里一共333户、1590人,我们在春节前进行了详细的摸排,划分出高风险重点人群、中风险次重点人群、低风险一般人群,发放健康咨询便民卡并定期跟踪随访。”说起村里的情况,王明周如数家珍。

王明周介绍,村民文化相对较低、信息来源渠道少,如何让群众正确认识疫情、学会科学防疫尤为重要。为此,除了日常科普宣传外,他与乡卫生院负责包保龙云村的医生、村干部联合,针对在册的重点人群进行了详细的走访,建立走访台账、开展健康服务、宣传疫苗接种,顺带开展农村“五治”宣传,齐心筑牢基层“保健康、防重症”的关口。

龙云村全村共有6个小组、7个自然村寨,最忙的时候,卫生室日均要接待10多个病人,而走访工作也要继续,早出晚归成了王明周的工作常态。“每家都要走到,每户都要关注,接到电话马上到诊,我们工作做好了,群众才会安心。”

基层医疗机构是疫情防控的“哨点”。群众看病找村医、上级防疫有新要求找村医、村里联合走访也需要村医,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王明周的手机保持全天24小时开机,有需求随叫随到,用实际行动筑牢龙云村疫情的“防控墙”。

功夫不负有心人,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以来,龙云村情况总体平稳,全村未出现一例重症。

把病人当乡邻 让村民有“医”可靠

龙云村卫生室的配药间,一个老式黑色立柜尤为显眼。从已经淡化的纹路能看出,柜子已有些年头了,但擦得锃亮的桌面以及收拾整齐的抽屉,能看出主人对它的爱护。

“这是我三十多年前用的药柜,一直舍不得丢。”说话间,王明周又开始整理起柜子摆放的药瓶,“从我的老房子到新房的诊室,再到现在的卫生室,它陪着我搬了三次家。”

1988年,王明周参加并通过政府部门统一组织的系统培训,成为龙云村一名村医。谈及从医初心时他说,“家里有个亲戚是医生,从小耳濡目染接受熏陶,对这个‘救死扶伤’的职业有了深深的向往。”

30多年前,农村整体医疗条件不好。王明周只能在自己老房子腾出个角落,搭上桌子,找人打了个“药柜”,便开始接诊。

高坡是花溪区最边远的乡镇,而龙云村是高坡最远的一个村。那个年代路况不好,村民思想保守,得病了多爱硬熬或者吃点土药。王明周便背着药箱,走田埂、穿山岭,一家家上门诊疗及宣传,村里苗族老人听不懂汉语,他便用苗语与大家交流沟通,细致科普医疗知识,用实际行动取得村民的信任。

“后来条件好点了,家里修了新房,我隔出两个房间来诊疗和配药,这才有了单独的接诊室。”王明周说,诊疗更规范、药品更丰富,村民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主动找医生的人慢慢多了起来。

随着近年来农村医疗环境持续改善,如今的龙云村,已建起了独栋的卫生室,规划药房、治疗室、诊断室、留观室,还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以及现代化诊疗辅助器械,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解决基本医疗需求。

“从最远的农户家走到卫生室仅需二十分钟,很多时候总是村民一个电话,我们就会上门诊疗。”王明周说,三十多年的相处,大家相互之间的信任都在心里,“乡里乡亲的,他们对我而言不是病人更是乡邻,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学习不停歇 比学赶超中践行医者初心

乡村医生,相当于全科医生。农村特殊环境下,他们不仅要了解各科的专业诊疗知识,还要学习系统操作、防控知识,需要“十项全能”。

花溪区高坡乡共有19名村医,平均年龄在30到40岁。69岁的王明周是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但不管是学习还是诊疗,他从来不甘心落在人后。

刚入职时村医待遇并不高,农忙时节王明周还得回家帮忙干活,一边务农一边给群众看病成了常态,有时候在地里干到一半,急急忙忙被突然叫走是常事。这样忙碌的时间里,王明周便白天干活、为病人看病,晚上挤出时间看书,从未放弃提升业务能力。

而上级部门组织的业务,他更是一次不漏参与。新冠疫情期间,他也积极参加上级医院组织的系列线上线下培训,以更好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医疗救治与抗病毒药物应用的知识,为村民提供完善服务。

在王明周的接诊室,记者注意到有一台电脑与打印机,当被问到是否完全适应了电脑操作时,他回答“完全没问题!”说话间便打开电脑为大家演示。

对一位60多岁习惯了纸质办公的老人来说,重新学习电脑操作的困难可想而知,但王明周偏不信这个邪。刚刚推行电脑办公的时候,他主动找村里的年轻人请教,天天学习、反复练习,从最基础的开机关机开始,到学会用电脑开电子病历,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正是这份毅力与坚持,尽管身边有人来了又走,王明周却三十多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个小村庄,从未想过过放弃。

在王明周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也走上从医这条道路。“以后我干不动了,希望他能接过这份工作、承担起这份责任,替我为乡亲们守好这一扇健康门。”

(稿件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  辑:马 婷

二  审:毕 锋

三  审:申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