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强基层医疗服务出实招见实效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02-06 浏览次数:
为期三年的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把医疗服务推向了服务民生的最前沿,同时也对医疗机构特别是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了一次严格的检验。严峻的疫情形势和高压的疫情政策,各家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县级医院都在应急性提升服务能力,硬是让骡子跑出了马的速度。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福泉市一医”)在三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依托优良的医院文化和管理体系,与时俱进,担当作为,开拓创新,在较好完成疫情防控工作任务的同时,殚精力竭地谋划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推进了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有力地保障了地方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
一、实干为先 担当为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0年的大年初一,福泉市一医全体中层干部被骤然召集到会议室,忐忑地等待院领导发布命令!当院领导宣布完命令后,中层干部又立马召开科室会议,层层传达疫情防控命令。紧接着,院党委不分时段地频繁研讨、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基本医疗服务与疫情防控对策,就“医疗服务中的疫情防控”和“疫情防控中的医疗服务”绞尽脑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三年来,院领导班子根据上级疫情防控政策,结合本市疫情防控形势及医院实际,及时地分析研判医疗服务与疫情防控的关系,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医疗服务不减质,不减量。
在新冠疫情初期,新冠毒珠的传染性、致病性较强,治疗、防控措施不成熟,疫情防控中不可预测因素多,风险大,但福泉市一医全体医护人员仍是担当作为,誓师抗疫,请缨出征;在抗疫中,个个踔厉奋发,果敢刚毅,全面完成了市内防控、市外支援工作,取得了显赫成绩。守家护院的医务人员,人少事多,长期无休息,拖着疲惫的身躯坚守岗位,但减员不减质,在完成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医疗服务工作同样成绩斐然,完成了“三级综合医院”的评审验收,把医院推向了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较好地保障了的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在漫长的抗疫过程中,院党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铁腕抓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两战赢;全体职工打足精神,坚韧不拔,紧密团结在院党委周围,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在保量超质完成医疗服务和疫情防控任务中,各项医疗服务指标稳中向好,多项医疗技术填补了全市的医疗空白,在2021年度全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名列全省87家县级综合医院第一名,把医院推进了“全省先进县(市)级医院”行列。
在疫情防控“新十条”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医务人员步入了疫情防控以来的最困难时期。医护人员集中感染,普遍症状显著,许多医护人员成了需要医疗照护的患者,同时,因感染新冠入院的患者骤增,工作量加大,病房人少事多突显。但福泉市一医的医护人员毅然坚挺,除了倒床起不来的,但凡能拖得动身躯的都在坚守医疗服务岗位。各个病区随时都能看到医护人员带病工作的身影,有的医护人员打着吊液、吸着氧气在给病员开医嘱;有的是依附在治疗台沿配制输液;有的是扶着扶手晃悠悠的巡视病房……每当病员看到这些医护人员的状态和坚守,无不心疼和赞许!
新冠疫情防控三年,医护人员经历了忐忑、坚守和困难时期。回头看看福泉市一医的这三年,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成效均呈现双丰收。为此,笔者引用福泉市卫健系统一位老局长的话“福泉市一医这支队伍,是一支拉得出去,能打胜仗的队伍!”
——福泉市一医始终承继着“实干为先,担当为要”的光荣传统!
二、服务为本,保障为要
福泉市一医党委始终牢记服务宗旨,践行为民初心。新冠疫情,没有打乱福泉市一医的发展阵脚,依然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一个措施接着一个措施。2001年,福泉市一医启动等级医院创建后,从二级乙等医院创建到二级乙等医院复审,从二级甲等医院创建到二级甲等医院复审,再从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到三级乙等医院创建,20余年的时间都在持续强化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院领导深知,县级医院是保民生的基层医院,唯有不断强化自身的能力建设,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才能真正的称为“人民医院”。2012年,新任院领导班子大胆实施了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一举打破了以往的“铁饭碗”,医院发展活力全面激活。在疫情防控的三年,医院紧紧围绕“医疗服务”这个主业,精益求精,开拓创新,许多医疗技术从零到有,填补全院、全市医疗空白的诊疗病例和手术技术源源不断;颅脑、胸腔、腹部、四肢的多数三四级手术均能熟练开展;微创、介入手术发展快速、成熟,能较好满足区域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完成了创伤救治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五个中心”的建设,有力地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增配了CT、大C等先进医疗设备,较好地满足了区域群众的疾病谱诊断;高级知识分子占比达13%,中级职称占比达26%,人才梯队合理;管理体系健全、高效,职工团结、奋进,医院发展势头良好;群众满意度、政府满意度和职工满意度高,社会支持力度大,医院发展前景好。总之,新冠疫情防控三年,福泉市一医的医疗服务做到了“逆境逢生”。
在“三级综合医院”的创建评审中,为了着实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医院根据区域群众的疾病谱,强化了专科能力建设。一是以肿瘤科、泌尿外科、疼痛科、介入中心、月子中心为典型的新建科室,填补了医院的医疗服务项目。3D腹腔镜手术、肿瘤介入手术、神经介入手术、心脏血管介入手术、疼痛介入手术等极大满足了群众的就医需求,同时也填补了全市的多项医疗技术空白。二是强化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与改进。凡是每一个核心制度涉及的诊疗或服务过程、岗位、人员等都是整治、提升与改进的内容,为此组建了质控科等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医疗制度的落实与改进,较好地保障了医疗质量和病员的就医安全。三是提高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医院开展了院内专科建设和省级专科建设工作,要求按照院内专科建设评审标准和省卫健委制定的省级专科建设评审标准,分批定期开展评审达标,以快速提升服务能力并趋于州、省水平,2022年底已经有两个科室获得了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其他科室正值建设申报中。
在管理体系建设中,院党委以“全省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为契机,推陈出新,修订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虽然部分的医务人员抽调到疫情防控中,但院党委仍然铁腕抓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整合剩余资源,组建质量管理队伍,落实落细各项管理制度;开展质量天天查,月月罚,限时改,并建立了良好的持续改进闭环管理机制;针对业务技术空白,抽调人员前往广州省二医、贵医附院等三甲医院进修学习,学成归来的,根据需求及时添置配套设备,及时组建诊疗团队,及时开展诊疗服务;搭建招贤纳才平台,广泛探访人才信息,虔诚引才待才,实现了肿瘤科、神经介入、耳鼻喉科等人才的引进,极大地扩充并提升了医院的医疗业务,较好地保障了群众的就医需求。
三、共体共建,硕果累累
福泉市一医的医疗共同体建设卓有成效,得到了国家卫健委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全省70余家公立医院组团前来参观学习。新冠疫情期间,院党委更是强化了共体共建,努力提升7家分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实行院党委成员责任包保,每个党委成员包保一家分院,包保领导与包保分院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强化包保责任。包保内容主要围绕“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为主线,从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技术带教、质量体系、就医安全、服务效率等方面同步提升,以尽快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是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21年,福泉市一医投入300余万元对藜山分院进行了装修改造,使之成为全州“最漂亮”的乡镇卫生院,极大地改善了该院的就医环境。新冠疫情三年,按照健康扶贫“三个三”要求和贵州省村卫生室设置规范,福泉市一医投入近100万元对共体内的42个村卫生室实施规范化改造,其中新建、重建村卫生室8个,规范了药房、诊疗室、治疗室,添置了药品架、病床和必要的诊疗器械;投入近100万元对除藜山分院外的5个乡镇卫生院分院的中医特色门诊、污水处理系统、院内环境改造、村卫生室旱厕改建等进行建设,完善了这些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设施。
三是开展诊疗服务帮扶指导。新冠疫情三年,虽然人手紧,但院党委始终坚持总院专家的定点、定期帮扶,并明确帮扶目标和目标实现期限。截止目前,陆坪分院的内科病房已运行稳定,内科就诊病员日均50人次;手术室建设完成,二级以下的手术已能正常开展,在总院的指导下,完成了1例断肢残肢清除术和数例腹腔镜手术;其他分院的综合门诊、中医特色门诊、妇产科门诊、综合病房、X光室、B超室、检验科、HIS、LIS管理系统等均已建设完成并正常运行。各家分院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加上分级诊疗制度的严格执行,极大地方便了农村患者就医,切实解决了农村群众的就医困难,降低了就医费用。
新冠疫情防控“新十条”实施后,为了保障农村患者的看病就医,院党委组建巡回医疗专家组,对各家分院的诊疗服务进行增援、指导,顺利让辖区的农村群众渡过了困难时期,切实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切实保障了农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服务群众永无止境,践行初心使命永远在路上!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上,福泉市一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未来的发展规划,福泉市一医党委将切合新冠疫情防控“新十条”,抢抓党的二十大新政策、新机遇,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生健康局的领导和指导下,潜心研究,务实重干,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以创建“三级乙等医院”为抓手,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努力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质优的医疗服务,为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建设强富美的新福泉贡献最大力量!
(稿件来源: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 简崇武)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