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被忽视!戊肝不会隐藏自己,相反它无处不在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01-10 浏览次数:
老规矩!首先科普扫盲,戊肝是个啥?凭啥那么“牛”?
戊肝简单来说是病毒性感染,引发戊肝的病毒就叫戊肝病毒,我们常说的HEV就是病毒本尊。急性发病是它的属性,但是逐年升高的致死率已经超过了我们熟知的甲肝,是目前在消除全球病毒性肝炎上成为了我国医疗领域唯一障碍。
其实戊肝的防治在权威医疗体系下一直是一道难题,因为戊肝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比较分散,且发病快、致死率高是其显著特点,加上我国是肝病大国这一事实而言,凡有基础慢性肝病的患者或是免疫力差的老年群体死亡率甚至高达14%,当然最特殊的还有孕妇,感染戊肝后的致死率可达20%以上。
戊肝的不为人知并不是因为它不常见,相反戊肝其实早已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对戊肝有一定了解的人会认为戊肝是粪口传播,只有在接触粪便和尿液污染的水源才会患上戊肝,只要不去频繁接触污染源就能摆脱戊肝的困扰。
其实这是一种认知误区,戊肝首先是人、畜共患病,而HEV也会留存在动物体内。结合我们日常生活来看,HEV在污染了水源的同时,也会让一些家禽或牲口感染上。在宰杀的过程中HEV甚至会留存在刀具或案板等厨具上,假如不分生熟食的切割蔬菜和水果,就有可能导致食源性感染。除了家庭处理食材外,市面上一些生食的流行餐饮,如生腌、刺身也存在着HEV传播的极大风险。而且HEV还会通过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通过传播途径也说明了戊肝传染的人群范围其实很大。
戊肝之所以会“被遗忘”,其实是我们人类神奇的免疫系统在工作,一般情况下急性HEV感染多为无症状或轻微临床表现,如黄疸、肝酶轻度异常等,自发恢复有赖于病程的自限性。但在一些情况下,戊肝可能会进展为慢性戊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这类人群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免疫系统存在缺陷或接受化疗的患者中,一旦HEV检测呈现阳性,在3个月以上没有自动转阴的,大概率可诊断为慢性HEV感染。
大量的慢性肝脏疾病患者一旦感染HEV,会在2—3年时间进展为肝硬化,其发病期极短,死亡率极高。戊肝的破坏力不限于自身病理缺陷的人,健康的孕妇才是最高危的人群。因为在怀孕期间,孕妇因肝功能受损会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产后风险会大大增加,而且许多抗病毒药物不能使用,因此孕妇在感染戊肝后导致产后出血、死产和孕妇死亡的概率就会高很多。
我们知道HEV RNA阳性是出现感染的直接证据,但在定期体检的人群中,只有20%-30%的发病人群体内的HEV会基本清除,但也不能因此证明所有HEV急性感染排除。
说到这儿,我们几乎可以判定HEV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病毒,且对人体构成了不可降低的威胁,因此预防HEV也成为了如今不少人的共识。
我国所处在的东南亚地区正属于戊肝高流行区,曾在1986年9月至1988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区发生一起水源性戊型肝炎流行,共报告119280人发病,发病率2.9%,死亡707例。15―49岁的青壮年患者居多。
对于戊肝集中性爆发,接种戊肝疫苗不仅能在集体用餐的人群和易感人群中起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餐饮从业人员、疫区旅行者及畜牧养殖人员更应及时接种戊肝疫苗。而对于感染HEV可能会导致较重病情的育龄期妇女、老年人及慢肝患者来说,接种戊肝疫苗更为重要。戊肝疫苗的年龄覆盖为16岁以上的人群,按照在0—1—6个月的接种程序接种3剂次。完成整体接种后保护率可高达100%,并在未来的4.5年内,仍可有93.3%的保护率。为控制好因接触传播带来的风险,专家建议以长居家庭为单位进行接种,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家人的健康。
最后再提醒一下,到目前为止戊肝疫苗在全球范围内有且仅有一种,那就是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益可宁,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耐受性,如果说想要更好的保护家人,建议高风险人群尽早接种戊肝疫苗。
(作者:王萍莹)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