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竞速,同疫魔较量——贵阳市一医全心全意守护患者生命线剪影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01-08 浏览次数:
在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从120急救中心、急诊科、呼吸科再到ICU病房,医护人员变身“三头六臂”穿梭在各科室间。与时间竞速,同疫魔较量,“发烧不下火线”,已成为医护人员的新常态,风险和挑战虽纷至沓来,但他们身体力行,践行着救死扶伤的初心与承诺……
“请告诉我具体位置,我们马上派车过去。”1月5日,贵阳市120急救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内,电话铃声响起,调度员杨雅洁第一时间接听回复,大屏幕上实时滚动呈现救护车出车情况。调度大厅内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五个调度员正耐心地为需要救治的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几乎一刻不停。
“这段时间的急救呼叫量远超平时,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带病工作的杨雅洁声音早已沙哑。虽然工作量剧增,调度人员也有限,但她觉得只要自己多接通一个电话,就能多给病人一份希望,所以再苦再难也要咬牙坚持过去。
据介绍,本轮疫情开始,贵阳市120急救电话的呼入量日均达到6500多次,急救车的出诊量也比日常高出了70%,新冠症状的呼叫电话出诊大概占到了90%以上。
在急诊内科,抢救病人、安排床位、接打电话、与家属沟通、交接救护车……每天接诊病人将近200人,年轻医生洪鹤林忙得不可开交,只能在工作间隙对记者讲几句话。
急诊是医院“前沿阵地”,一天工作下来都是“不吃不喝”,直到交班时,她才能顺道扒拉两口已经冷掉的饭菜。
“重症患者的救治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还有部分患者正在等待床位,一旦有患者症状减轻,我们就马上将床位腾出,留给病情更重的患者或者与其他科危重症患者进行置换。”洪鹤林的声音略显疲惫。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者增加,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也在增多,在这其中,老年病人占据不小的比例。这些病人如果没有家属陪同,全程都要依赖医生和护士的照料。因为人手有限,医护们只能通过高频率地跑动来满足大量的患者需求,面对焦虑情绪重重的患者及家属,还需要进行耐心的解释和情绪疏导。
“我带的规培生都咯血了,真的很辛苦,但体力上的透支我们都能咬牙坚持,只希望病人能得到更好地救治。”洪鹤林说,“大家每天拼的是体力,即便面对超负荷的工作,我们也将责无旁贷、迎难而上。”
走进市一医ICU(重症监护室)病区内,病床整齐排列,病区内危重症患者以高龄老人为主。床头的监护、治疗仪器“嘟嘟”的提示音响个不停,时刻监测着患者的生命体征。
ICU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患者没有家属陪护,处于24小时监护下,病情可能瞬息万变,在这里,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带着极强的责任心,铆足了劲誓与死神搏斗。
“面对患者急剧增加、医护人员带病上岗,我们依然克服困难,千方百计调度资源,只为全力救治每一位重症患者。”ICU医生叶声说。
科室里时不时传来一声咳嗽,医护人员们也阳过,近段时间以来,感染后康复或还在康复中的他们依然坚持陆续回到岗位上,苦苦支撑着超负荷的工作,他们像一个个顽强的战士,克服重重困难,在自己的岗位上开启连轴转模式,全力救治病人。
“有患者来的时候血氧饱和度只有50%,经过多日精心救治,血氧饱和度已经达到了99%,情况明显好转,观察一两天后就可转至普通病房。”叶声说,“尽管大家昼夜交替,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但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就是最欣慰的事。”
在血液肿瘤科,这里收治了一名从急诊转过来的86岁的患者老奶奶,患者来时嗜睡且呼之不应,血氧饱和度只有40-50%,生命垂危,该科医护人员立即对其实施抢救。
急抽血、血气分析、持续低流量吸氧、给予呼吸兴奋剂……一系列治疗后,效果并不理想,于是经呼吸内科和急危重症科会诊后,决定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
“特殊时期,呼吸机数量紧缺,在经多方协调后,好不容易从重症监护科借到了一个。”据血液肿瘤科医生任诗艳介绍,在使用呼吸机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由于患者高龄且血管不好,输液困难,经血液肿瘤科静疗小组商量后决定为患者实施MC置管术,终于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患者可以间断取下呼吸机喝水喝粥。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医院作为强大的后盾,相信一定能够度过艰难时刻。”任诗艳表示,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所有医护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患者的成功救治让他们兴奋不已,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战胜病毒,变得可望可及!
窗外华灯璀璨,走廊里闪动着医护人员的身影。他们白衣执甲、带病坚持、奋力坚守,只为护佑更多患者与家庭的健康,但其实,他们也是一个个普通人,一样会生病,一样会难受。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与时间赛跑的无名英雄们,才让更多的人们定格在美好世界的欢声笑语中,让新年有更多的期盼,让生命有更多的可能。让我们一起携手并肩,共克时艰,向全体医护人员致敬!
(稿件来源: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 辑:马 婷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