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人民医院“组团式”帮扶江口县人民医院工作纪实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3-01-05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2022年1月2日,铜仁市人民医院启动新一轮的“组团式”医疗帮扶,带着组织殷切的嘱托,铜仁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张春芳医师、脊柱外科姚元康医师、麻醉科田桃苇医师踏上了赴江口县人民医院帮扶的新征程,开始为期一年的医疗帮扶。
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张春芳医师带领医院影像科的同事们多次开展集中阅片、多学科会诊、疑难病例讨论,在影像诊断方面为临床提供思路;定期集中学习,分享常见病、疑难病的影像理论知识,使医院的影像诊断水平及精准医疗水平迈出更为坚实的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精准的参考依据。
张春芳医师对工作的热情、敬业融入到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当中,在他真诚的付出帮助下,江口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年轻医生们迅速成长,提高了江口县人民医院影像的诊疗水平,不断推动组团式帮扶工作向纵深发展。
帮扶工作开始后,姚元康主任首先提出专科需要分组建设以利于学科发展的意见,经院领导批准,骨科由姚元康主任带领成立脊柱外科治疗组。一年来,姚元康医师积极配合科主任的工作,开展脊柱相关工作,合理安排门诊、病房工作,共完成门诊800余人次,查房 500 余人次,开展新技术4项,带教手术70余台次,病案讨论50余例,疑难病例会诊20 余次,抢救危重病人10余人次;在帮扶工作中,姚元康医师以有限的物资条件,尽量给予病人满意的治疗,帮助医院骨科持续提高医疗水平,使老百姓享受到较高的医疗服务;帮助科室进一步完善了各项的工作制度和各项规范。在临床工作中注重随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咨询,增加群众的健康知识及防病、治病的意识。通过一起共同工作及交流,帮助纠正基层医务人员一些不当的观念和诊疗技术,对规范和提高他们的诊疗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刚来医院时,姚元康了解到医院骨外科尤其是脊柱外科技术薄弱,很多脊柱手术不能开展。了解情况后,姚元康将自己掌握的脊椎外科技术运用到医院,并对医院已有的手术方式进行优化,逐渐开始开展各类脊柱手术。
在姚元康医师的带领下,医院脊柱外科治疗组开展了100余台手术,开展的新技术包括:脊柱小通道内镜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术、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器植骨融合术、颈椎骨折的外固定支架手术、复杂的胸腰椎多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救治了大量的疑难脊柱病患。
除了开展新技术,姚元康还对科室脊柱诊疗内容做了规范,对科室既往的手术方式和理念做出了修正和更新。一年的工作中,姚主任始终把病人的安危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救治了大量的急诊脊柱创伤的病人,及时精准的手术使很多病人避免了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瘫痪的风险。一年内,收到了四面患者送来的锦旗。
一例例手术的成功,越来越多患者找上门来治疗,医院的口碑也建立起来了。不仅如此,姚元康医师以对口帮扶为契机,通过手术带教、理论知识培训,发挥传帮带作用,既“输血”也“造血”,为医院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帮扶期间,田桃苇医师与麻醉科同事一起配合临床完成了耳鼻喉手术、脊柱手术、显微镜下颅内肿瘤手术、特殊患者手术(如颈部巨大包块手术)、低中心静脉压下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普及提高高龄病人监测治疗水平,让高龄病人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同时,田桃苇医师还推广解剖定位下神经阻滞技术,开展了超声定位下神经阻滞、普及推广中心静脉置管技术、部分手术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使全麻病人术毕及时苏醒、不烦躁,还普及推广气管插管术和危急气道管理技术,提高急诊急救水平。
“一年来,通过强化麻醉工作流程、技术规范、规范常规监测手段及特殊监测手段等,以提高科室医疗质量管理,麻醉科无医疗事故、重大差错及纠纷发生;同时,手术麻醉病人总量增加,其中科室的危重症麻醉病人比例较往年增加明显,而新技术《解剖定位下深静脉穿刺置管》、《超声引导下动静脉穿刺置管》、《解剖定位下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以及《各新手术开展的麻醉监测及管理》,通过理论及实践的反复培训,现麻醉科同事基本能单独操作完成。”田桃苇医师说。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铜仁市人民医院专家对口帮扶期间,帮扶专家通过教学查房、手术示教、门诊坐诊、教学讲座、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培养人才,变“输血”为“造血”等多种方式展开驻点帮扶,以建强一批临床专科、带出一批骨干人才、填补一批技术空白、完善一批管理制度为目标任务,毫无保留做好“传、帮、带、教”工作,从医疗、医技、管理等方面,推动实施精准“靶向帮扶”,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医院管理等多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帮助提升江口县人民医院整体水平成效显著。他们用责任与担当,传授经验、培育人才,用初心和使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有效助力健康江口建设。
(稿件来源: 江口县人民医院)
实习编辑:王瑾瑜
编啊啊辑:魏小林
二啊啊审:毕啊锋
三啊啊审:杜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