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奋进之笔书写健康答卷 ——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综述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1-28 浏览次数:
在遵义这片沉淀着革命记忆的红色土地上,遵义会议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扎根红色沃土,传承红色基因,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简称遵医二附院)承载着“守护人民健康”使命,正以昂扬之姿镌刻高质量发展的印记。
自2019年建院以来,遵医二附院将党的领导贯穿医院建设全过程,从运营时的“蹒跚起步”到如今的“蝶变跃升”,从各科室人才短缺到如今三级医生梯队完备,肿瘤科、骨科、眼科、神经内科、麻醉科、胸心血管外科等1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科林立的“学科繁茂”,其走过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医者仁心”的责任与担当。
2024年1月16日,遵医二附院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科研、人才和医疗服务上有了长足发展,写下了医院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医疗技术水平实现新跨越发展,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医护人才崭露头角。
六年的的风雨兼程,奋勇前行,书写着遵医二附院人施仁心,行妙术,济苍生,播撒健康与希望的使命担当。

党建引领筑牢医院高质量发展之基
“党对医院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学科建设到医疗服务,从人才培养到公益担当,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核心作用。”党委书记马虎的话语,道出了遵医二附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
公立医院作为党领导下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强阵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遵医二附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共识。

建院以来,医院始终以党建为“定盘星”,将理论学习、党纪建设、反腐攻坚、意识形态工作融入日常,扎实推动医院和省、市卫健主管部门各项决策部署在医院落地见效,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把党建工作与日常工作、重点工作紧密结合。
理论学习是党建的基石。遵医二附院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读书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运用新媒体手段,深化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养,凝聚发展共识,推动党的理论武装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此外,遵医二附院将党建与人才培养、干部任用相结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严格选拔任用标准流程。同时,落实“双培养”机制,促进业务骨干与党员“双向”成长,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公立医院承担着党和政府为人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公平享有、维护健康的重要任务,遵医二附院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巩固医院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党委书记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抓好工作,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舆情亲自处置。制定《意识形态工作任务清单》,将责任细化至每个部门、每个支部,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科室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此外,明确责任领导与责任科室,强化日常检查监督,持续推进问题整改与成果巩固,切实解决了反馈意见中指出的“全面领导责任、阵地管理方面”等问题,并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推动医院意识形态工作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精细化管理建设临床医疗技术新高地
“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医疗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医院医疗质量的关键。我们始终把专科建设发展放在首位,坚持精细管理,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发展与管理水平,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遵医二附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太祥介绍。
近年来,遵医二附院党委坚持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与现代化医院管理体系为抓手,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创新,致力打造创新型、服务型、学习型、智慧型现代化大学附属医院和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肿瘤专科医院。

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传统手术常意味着患者需切除肛门、终身携带造瘘袋。近日,这一困境被遵医二附院胃肠外科团队攻克。
今年11月,两位男性患者均被确诊为超低位直肠腺癌。经多学科协作(MDT)评估,患者初始具备潜在切除条件,先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明显,达到手术指征。
胃肠外科团队借助微创L-TaTME技术,联合多学科协作,成功为患者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保住肛门,既实现肿瘤根治,又守护了患者的生存尊严,标志着医院在直肠癌微创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学科实力的稳步提升。2024年,医院四级手术占比15.73%,审核通过新技术、新项目68项,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签订肿瘤学学科联盟协议后,更是共享诊疗规范与科研资源。
2021年,该院肿瘤科成为医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省级重点专科/学科。学科立足于黔北,辐射西南,不断扩大恶性肿瘤诊治的辐射范围,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肿瘤诊治中心之一。
据介绍,医院还牵头成立了肿瘤区域专科联盟,不断扩大恶性肿瘤诊治的辐射范围,逐步形成区域内肿瘤医疗的品牌效应,带领区域内基层医院规范恶性肿瘤的诊治,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经过6年的打磨,已成为医院以肿瘤防治为特色的一张“名片”。在这种诊疗模式下,医院各临床专家团队打破科室界限,多学科专家为患者提供“多对一”、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方案,让精准医疗服务来到患者身边,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
目前,诊疗理念也在悄然转变。“以前我们只想着‘把人救回来’,现在从患者入院第一天就开始做康复训练。”记者从重症医学科了解到,较于过去以救命为核心的诊疗思路,如今科室更关注患者的长远生活质量,在治疗初期就主动介入康复训练,形成“救治+康复”同步推进的新模式。
“以前做放化疗,我得在医院附近租房子,现在日间门诊当天治疗当天回家,一年能省不少钱!”家住遵义市播州区的宫颈癌患者李阿姨(化名),是遵医二附院日间放化疗服务的直接受益者。
医院开展日间门诊放化疗,通过这种短平快的方式提高患者体验,为患者节省时间和费用成本。目前,该院门诊放化疗每年服务患者8000人次。
儿科新门诊的正式启用更是彰显了医院的专科建设温度,在资深专家坐诊的基础上,增设五大特色门诊,打造童趣就医空间,通过环境疗愈缓解患儿就医恐惧,构建起覆盖儿童生长发育全流程的诊疗体系。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遵医二附院门诊就诊205724人次(不含体检等),同比增长7.68%;出院20433人次,同比增长5.17%;CMI值(病例组合指数)达1.1865,同比增长2.07%,意味着更多疑难重症患者能在本地得到救治,不用再跨省奔波。
“我们通过提升医疗质量,打造优势学科,提升区域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积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推动医院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遵医二附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太祥介绍。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
学科建设成果丰硕的背后,是合理的人才梯队保障。遵医二附院管理层深谙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根基和“源头活水”,只有注重人才引进培养,才能真正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遵医二附院建立起一套极富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根据每位医生的特点和兴趣,为其量身定制主攻方向和职业规划,通过传、帮、带以及外出交流和进修,点燃了更多医生的奋斗激情,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医院不仅引才,更注重育才。2025年,全院博士研究生达75人(含在读43人),高级职称131人;2025年上半年,1名职工公派赴德国汉堡大学攻读博士,1名职工通过西部项目赴意大利担任访问学者,1名职工赴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附属医院攻读博士后,选派67名职工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前沿地区进修学习,20名职工入选“黔医人才计划”,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医院还保留外出学习人员的工资待遇,鼓励大家安心学、放心学。
同时,医院也制定了一些新的人才引进的政策,薪资待遇在以前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能够加入,一起共谋发展。到2025年,医院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项目1人、入选省委联系专家1人、入选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贵州省创新型人才“千层次”类别7人、获得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入选贵州省科协青年托举人才项目1人。
作为遵义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遵医二附院除了正常“看病”,还要“教书”“做研究”,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2024年,遵医二附院承接了1.8万余人次的见习任务,2025年上半年完成8180人次见习,还新增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和临床药学4个专业的教学任务,开设《传染病学》《急诊医学》等6门新课程。在2025年校级临床技能竞赛中,医院代表队斩获一、二等奖。
科研领域同样硕果累累。医院始终坚持“科研强院、教学兴院”,2024年立项科研项目9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资助经费427万,发表高质量论文62篇,其中SCI二区及以上论文14篇,承接药物临床试验22项,合同总金额1084.37万元。
2025年科研成果再攀新高,不仅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项,更斩获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同时获批科技部四大慢病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省市各级项目数十项。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医院的学术地位,更能转化为临床技术,让患者受益。
扎根红色土地,把健康送到群众“家门口”
作为省级综合性医院,遵医二附院始终坚守公立医院公益性,扎根黔北大地,将健康温暖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从乡村义诊到健康科普,从疫情防控到基层帮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医者承诺。

依托“贵州省科普基地”平台,该院持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宣教活动。创新举办了护理科普“脱口秀”竞赛,开设《健康大讲堂》,让健康知识以更鲜活的形式走进群众生活。在老年健康服务方面,医院开展个性化健康照护指导1500人次,完成门诊老年评估100人次,将服务从“住院—门诊”延伸至社区和家庭,2025年更将老年衰弱管理方案下沉至基层,惠及600余名群众。
此外,医院积极响应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号召,通过专家驻点、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式,助力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2024年派遣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医院开展健康义诊和帮扶对接,与5家基层医院签署专科联盟,覆盖15个科室。通过人才进修、专家巡诊等方式,帮助基层医院培养本土人才,完善学科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足不出县、足不出市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和人力负担。
自2019年运行以来,遵医二附院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始终冲锋在前。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间,不仅严守本院防控防线,更派遣医护人员支援湖北、贵阳将军山医院,同时承担遵义机场、高铁站的核酸采集任务,用坚守和奉献守护着群众的生命健康。在日常诊疗中,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年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护理质量等举措,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医疗服务的温度。
锚定目标绘就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过去六年,我们打牢了基础,‘十五五’期间我们要向更高目标迈进,力争把肿瘤学科打造成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专科,申报国家重点专科;完善医教研一体化体系,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更多群众受益。”遵医二附院党委书记马虎对医院的未来充满期待。
“十五五”期间,遵医二附院将继续加大肿瘤学科的投入,力争申报国家重点专科,医院还将深化与华西医院、陆军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让诊疗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此外,医院将继续提高人才引进待遇,引进更多高端专家,让更多高端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启动99亩建设用地的规培基地及教学科研用房建设,项目建成后,能容纳更多实习生、规培生,完善实验室布局,培养更多临床与科研兼备的人才,真正实现医教研协同发展。
从党建引领下的“清风正气”,到医疗服务中的“医者温度”;从学科人才的“集群发展”,到公益担当的“扎根大地”——遵医二附院这座年轻的三甲医院,正以红色遵义为根,以高质量发展为魂,朝着“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医院”目标稳步前行。
未来,该院将继续用技术赢得信任,用温度传递关爱,为黔北群众的健康筑起更坚实的防线,为贵州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坚实的力量。
(来源:贵州日报)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