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舒均亮:以仁心温暖病榻 用妙手托举希望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1-22 浏览次数:

序言:在麻江县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位生命的守护者:他扎根急诊一线十余载,从一名怀揣理想的医学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急诊科副主任;他两度远赴外地知名医院进修,将先进的创伤救治技术带回麻江;他擅长在无影灯下与死神博弈,为无数危重患者赢得生机,他就是主治医师舒均亮。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故事,感受一名共产党员医者如何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八个字一笔一画地写在每一次紧急救治中,写在每一位康复患者的笑容里。

初心如灯  照亮十年急诊长路

还记得年少时,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医生在无影灯下专注抢救生命的画面,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震动。那一刻,我隐约感觉到,有一种职业,是可以与时间赛跑、与命运较劲的。正是这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的向往,让我在高考志愿栏里,坚定地填下了“临床医学”四个字。2013年,我从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毕业,怀揣着“治病救人、守护健康”的朴素信念,踏上了从医之路。我始终相信,医学不只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人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温暖与希望的传递。走进急诊科的第一天,面对急促的警铃、奔忙的身影、家属焦灼的眼神,我更加明白——这里,就是我践行初心的地方。

急诊科是医院永不熄灯的前线,每一次急救铃声响起,都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记得有一个深夜,一位严重创伤的患者被送来,血压持续下降,生命垂危。我们全员上阵,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紧急手术……当监护仪上重新出现规律的心跳,窗外已是晨曦微露。那一刻,疲惫的身体里涌动着无法言说的欣慰——我们又为一个人,为一个家庭,守住了希望的光。

成长如刀  刀刀刻出急诊人模样

从医之路,道阻且长。我深知基层医疗条件有限,唯有不断提升,才能不负乡亲们的信任。2017年至2020年,我多次前往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修骨外科、普外科;2023年,又赴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专攻神经外科。每一次离开舒适区,都是对专业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家庭陪伴的亏欠。但我坚信,多学一点,多精一分,面对危重患者时就多一份把握。

从颅脑损伤的开颅手术,到四肢骨折的内固定;从严重创伤的急救,到各类并发症的综合处理——我在一次次实战中将所学化为所用。2018年,我荣获县“优秀医生”称号,这份荣誉属于整个急诊团队,属于那些信任我的患者,也属于默默支持我的家人。是他们的期待,让我在疲惫时不敢停步,在困难前不曾退缩。

热爱如火  把余生烧成一束光

回望十余年从医路,我从“舒医生”变成“舒主任”,也变成孩子的父亲。儿子写作文《我的爸爸》,写“爸爸总在帮助别人,很少抱我”,我看完心里酸酸的。可去年冬天,我下班路过小学门口,他骄傲地跟同学说:“那是我爸爸,他救过好多人!”那一刻,我把他高高举起,像举起整个世界的光。

如今,我是创伤中心秘书,也是严重创伤救治组里最“唠叨”的人。每次出诊前,我还是会把抢救箱再检查一遍,把听诊器捂热再贴到病人胸口。同事笑我“强迫症”,我却想起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医生不是神仙,但我们可以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成神迹。”

未来,我想在麻江把“黄金一小时”创伤圈再压缩成“黄金五十分钟”;想把颅脑手术留在县内,让大山里的病人不用翻山越岭去省城;想带着年轻的师弟师妹,像当年老师扶我一样,扶着他们上台、放手、独立。

前路还长,我愿继续做麻江人民健康的守护者,用专业和热忱,点亮更多生命的希望。这条路,我将坚定地走下去,不忘初心,不负此生。



(本报通讯员 欧清兰)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