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病,亦医心——贵阳市一医耳鼻咽喉科医生与患者的双向治愈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1-22 浏览次数:

2025年11月12日,寒风卷过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大楼三楼的窗沿,一封手写信却在耳鼻咽喉科的走廊里静静传递着温度。字迹不算工整,却字字恳切——这是一个曾与死神擦肩的年轻患者,写给医生的感激,也藏着一场关于“双向治愈”的温暖故事。

几个月前,小李(化名)因抑郁症陷入身心极度痛苦的困境。在情绪崩溃之下,她采取了极端行为,导致颈部严重受伤。万幸的是,家人及时发现,将她送进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ICU、麻醉科多科室迅速联动,一场生死救援立即展开。

这次意外导致小李颈段气管部分断裂,环状软骨部分碎裂——这是人体气管中唯一完整的软骨环,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旦损毁,意味着她可能要终身带着气管套管生活。耳鼻咽喉科团队紧急制定抢救方案,秉持“既要保障生命,也要提高患者未来生活质量”的信念,全力修复软骨,重建生命通道。终于,她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

小李在耳鼻咽喉科醒来后,她不仅要面对颈部的创伤,更要面对内心深处的困境。 这时,她遇见了管床医生——宋万松医师。这位“看似瘦小却满怀温暖”的医者,像一束光,渐渐照亮她封闭的内心。宋医生不仅负责换药查房,更时刻关注着她的心理状态。“你不用担心。”宋医生常温和地说,“治疗过程可能会有痛苦,请相信我们的医疗团队,积极配合治疗,我们一起度过难关。”这些话语如春风化雨,慢慢融解着小李心中的冰霜。

她亲手写下的“我感觉您就是来拯救我的”“因为你在我才会安心”,不仅是感激,更是一个生命在困境中重获希望的真实写照,也让医护人员深深感受到这份职业带来的价值与成就。

现在,是小李术后三个多月,她需要再次入院拔除气管套管。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一家医院、同一个科室、同一位医生——她信赖的宋医生。检查发现,在声门下、气管套管上方,有一环形肉芽样新生物堵塞气道,若这个区域新生物不能有效切除,她将不能拔除气管套管,需长期依赖人工气道。

经过多学科会诊,她先转入呼吸与危重症学科行纤维支气管镜下新生物电切并冷冻,手术过程耳鼻咽喉科、呼吸与危重症学科、麻醉科形成多学科团队,确保手术顺利完成,待术区创面稳定后再转入耳鼻咽喉科进一步治疗。

如今,她已成功拔管,真正重获新生。在信里,她写道:“在经历这么多磨难后,我已经学会自爱和自愈,也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热情。”

这封手写信,早已超越了一封普通的感谢信。从绝望到希望,这场蜕变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胜利,更是一个灵魂被另一个灵魂温暖的真实见证。宋医生常说:“作为医生,我们既要治病,更要救人。治愈身体固然重要,但让患者重拾生活的勇气同样不可或缺。”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在治疗小李身体创伤的同时,始终用耐心和关怀温暖着她的心灵。

当医者既能医治伤痛,又愿意倾听心声时,希望就会在困境中生根发芽。这场生命的双向治愈,让凛冽的冬日也变得温暖,让“医者仁心”的初心在传承中愈发坚定。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将继续秉持“精准诊疗,守护健康;温暖服务,倾听心声”的宗旨,用心倾听、用爱守护,为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贵阳市一医)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