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婚育返璞归真 筑新型婚育文化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1-17 浏览次数:

秋日的早晨,隔壁老姚家院中的石榴树上还沾着雨珠,老姚家二媳妇正用竹筛滤着新磨的豆浆,儿子蹲在墙角给几个狮头鹅喂食。院子里,老姚的三媳妇抱着刚满周岁的小侄女,逗得孩子咯咯笑,三儿子则在一旁整理着给侄儿做的小木车……

这是在我记忆里,最寻常的乡村生活,也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婚育底色,是烟火气里的相守,是血脉延续中的温情。

不知从何时起,婚育这件事,渐渐没了这般温润。城市的写字楼里,年轻姑娘对着电脑屏幕计算着“结婚成本”,房贷、彩礼、月嫂、托育等费用像一座座小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咖啡馆里,小伙子和父母电话争执“要不要生二孩、生三孩”,一边是长辈盼孙子、孙女的殷切,一边是自己对“生不起、养不起、教不好”的焦虑。打开网络,满网是“婚育致贫”的吐槽、“不婚、生一个才是人生赢家”的宣言,仿佛曾经被视作“人生圆满”的婚育,成了当代人避之不及的“负担”。

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怕的不是婚姻本身,而是被物质裹挟的“婚礼竞赛”。曾几何时,结婚是“两床被子一张床,夫妻恩爱日子长”,如今却成了“无房不婚、无车不嫁”。我见过邻居家的儿子,为凑够十二万八彩礼,父母卖掉了养老的老房子,自己则背上了二十年的房贷,婚礼当天穿着借钱买来的西装,脸上却没有半分喜气,只剩被债务压垮的疲惫。这样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少了“愿得一人心”的纯粹,多了“利益交换”的沉重,又怎能让人向往?

我们不得不正视:当“仪式感”异化为沉重的负担,婚姻便偏离了它温暖的初衷。在适婚群体中,有些男孩子缺乏担当意识,不思进取、无心立业,甘愿依附于父母羽翼之下,使年迈的双亲背负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人生重量;部分女孩子则渐渐遗失传统中那份温良与识礼,将婚姻视为索取与宣泄的通道,在情感的相处中失却分寸与尊重。

 更令人痛心的是,高价彩礼之风愈演愈烈,已成为众多普通家庭难以跨越的现实鸿沟。不少三四十岁的青年,因无法承担婚嫁之重,迟迟难成家业。为成全子女的终身大事,不少父母不惜倾尽积蓄,甚至债台高筑——从订婚宴请到婚礼铺排,从繁文缛节到彩礼数额,一场婚仪下来,动辄三四十万之巨,令人扼腕。

一个年轻人对我说,我们怕的也不是养育孩子,而是被焦虑绑架的“教育内卷”。记得小时候,我们在田埂上追蝴蝶、在院坝里捉迷藏,傍晚听着妈妈的呼唤回家吃饭,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事。可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练钢琴,周末被各种补习班填满,家长们比拼着谁的孩子先拿到“奥数证书”、谁先考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我的一个朋友给孙子报了七个兴趣班,自己每天下班就像“打仗”一样接送,夫妻俩加上儿子、儿媳月薪近三万却存不下一分钱,他说“不敢停,别人都在跑,我们停下来就会被淘汰”。当养育变成一场无休止的“竞赛”,孩子失去了童年,父母及爷爷奶奶都失去了从容,“生娃”自然成了让人望而却步的选择。

婚育本该是什么样子?去年秋天,我在重庆沙坪坝遇到一对年轻夫妻,他们没有买大城市的房子,而是在贵州凉都六盘水租了一个小院,开了一家小小的书店。妻子怀着孕,每天坐在窗边整理书籍,丈夫则在院子里种满了花草,傍晚时分,两人会手牵手沿着大道边散步,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说:“我们没有很多钱,但每天能一起看日出日落,能期待孩子的到来,就觉得很幸福。”这让我想起父亲和母亲的婚姻,他们一辈子没穿过婚纱,没办过婚礼,却在六十多年的岁月里,一起扛过饥荒,一起供我们几姊妹读书,晚年时母亲得了脑梗,父亲每天耐心地给母亲喂饭、擦身,嘴里念叨着“老婆子,你慢点儿吃,咱们还有好多日子要过呢”。

原来,婚育的本质从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有人与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的陪伴;不是对“完美孩子”的执念,而是“陪着他慢慢长大,看他成为自己”的包容。我们需要唤回的,正是这份返璞归真的婚育观——让婚姻回归爱情的本质,让养育回归成长的本真,让婚育不再是“压力”的代名词,而是“幸福”的加分项。

伊斯兰智慧中早有箴言:“越是廉价的彩礼,越能带来幸福。”钱财或可装点一时的门面,却铺就不了一世的温情。真正能够历久弥新的婚姻,必然植根于爱意、理解与彼此的成全之中。

筑就新型婚育文化,首先要卸下物质的枷锁,让婚姻“轻装上阵”。社区可以多组织“零彩礼”集体婚礼,让年轻人看到“裸婚”也能很浪漫;媒体可以多宣传“夫妻共奋斗”的故事,让“一起攒钱买房子、一起规划未来”成为新的潮流。就像我表妹和表妹夫,他们结婚时只领了证,用攒下的工资买了一张二手沙发。如今十年过去,他们靠自己的努力买了房、买了车,女儿已经上小学,表妹常说:“当年没彩礼没婚礼,可我们一起打拼的日子,比任何盛大的婚礼都珍贵。”

筑就新型婚育文化,还要打破教育的焦虑,让养育“回归从容”。学校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考试和排名,多开设手工课、自然课,让孩子有时间去观察蚂蚁搬家、去闻花香;社会可以多建一些“社区托育点”,让双职工父母不用再为“没人带娃”发愁;企业可以推行“弹性工作制”,让爸爸妈妈有时间参加孩子的家长会、陪孩子过生日。去年我去厦门出差,看到厦门一个社区里有“共享育儿”空间,年轻父母可以互相帮忙照看孩子,老人们则义务教孩子们包饺子、写毛笔字,孩子们在笑声中成长,父母们也少了许多焦虑。这样的场景,不正是我们想要的育儿环境吗?

筑就新型婚育文化,更要唤醒家庭的温情,让婚育“充满温度”。逢年过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别再追问“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而是聊聊“最近工作累不累”“有没有想吃的菜”;年轻夫妻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抱怨和指责,丈夫多帮妻子分担家务,妻子多给丈夫一些鼓励;父母和孩子之间,多一些陪伴和倾听,少一些要求和批评,陪孩子读一本绘本,听孩子讲学校里的趣事。就像我家,现在每周末都会组织“家庭日”,儿子儿媳带着我和爱人去公园放风筝,回来,我们一起准备午饭,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分享着一周的趣事,这样的时光,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婚育带来的不是负担,而是满满的幸福感。

 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长卷中,同样不乏这样朴素而深沉的婚姻典范。邓小平与卓琳的婚姻同样感人至深。他们的婚礼极其简单,在革命年代,一顿饭就是婚礼的全部仪式。此后五十八年的风雨同舟,他们相携走过战争、动乱与改革,始终不离不弃,沉默而坚定地支持着彼此。卓琳曾说:“你们爸爸在政治上是我的引路人,而在生活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这种经受了时代巨浪冲刷的简单婚姻,以其坚韧和忠诚诠释了婚姻最本质的价值。

夕阳西下,我站在老家的院坝里,看着隔壁老姚媳妇把煮好的豆浆端上桌,孩子在院里玩耍,儿子、儿媳在一旁笑着聊天。风里带着豆浆的香气,也带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我忽然明白,婚育的返璞归真,从来不是回到过去的“多子多福”,而是在新时代里,要相应国家号召,落实三孩政策,找回那份对爱情的信仰、对家庭的珍视、对生命的敬畏。

当我们不再被物质绑架,不再被焦虑裹挟,当婚姻成为“两个人的并肩同行”,当养育成为“一场温柔的陪伴”,新型婚育文化的种子就会在每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到那时,城市的写字楼里,年轻姑娘会笑着说“我想和他一起组建家庭”;咖啡馆里,小伙子会主动和父母说“我们准备要个三孩”;社交网络上,满屏都是“今天和三个宝宝一起看了日落”“和爱人一起做了晚饭”的分享。

这便是我们期待的婚育图景:有烟火气,有温情,有希望。期盼通过你我的共同努力,唤婚育返璞归真,筑新型婚育文化。

(供稿:周锋)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