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守护!七旬老人心脏骤停,ICU“生命引擎”重启记——白云区人民医院多学科协作打赢“心脏保卫战”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8 浏览次数:

锦旗背后的惊心动魄

“医生,是你们从鬼门关把我母亲抢回来的!”近日,贵阳市白云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到一面特殊的锦旗。患者麻奶奶的家属紧紧握住ICU主任的手,眼眶泛红。一周前,72岁的麻奶奶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突发心脏骤停,血压骤降至32/15mmHg,心率仅15次/分——这是与死神的咫尺之遥。

生死博弈:一场“悬崖边”的多学科救援

麻奶奶因胸闷入院,冠脉造影揭示其心脏三支主要血管均存在严重病变,如同体内埋藏“不定时炸弹”。尽管PCI手术成功植入支架,但严重的基础病变仍诱发心源性休克,瞬间将患者推向生命悬崖。

心脏骤停发生后,心导管室团队立即心肺复苏,ICU专家携设备5分钟内抵达现场。监护仪上起伏的波形、精准的胸外按压、及时的药物支持——每一个环节都是与死神的拉锯战。“多学科协作的黄金救援链,是生存率的关键保障。” ICU主任强调。

转入ICU后,团队通过实时追踪血流动力学,精准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同时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支架内血栓,活血化瘀药物改善微循环。“好比修复一台精密发动机,既要保证油路通畅,又要稳定火花塞点火。”主管医生用比喻解析治疗逻辑。

硬核技术背后的温度守护

个体化循环支持:根据每小时尿量、乳酸水平动态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一刀切”用药;

血管内皮保护策略:联合使用通脉舒络药物,延缓动脉硬化进程;

早期康复介入:生命体征稳定后第3天即开展床旁肢体活动,预防ICU获得性衰弱。

“心源性休克的救治是一场‘时间与精度’的竞赛。成功的关键在于,预警前置化、干预精准化、管理全程化。”重症医学科主任李亭雨表示。

区域医疗中心的“危重症救治网”

本例成功救治凸显出白云区人民医院构建的“胸痛中心-导管室-ICU”闭环体系价值。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如何提升基层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已成为公共卫生热点。锦旗背后,既是基层医院应对复杂冠心病的可复刻范式,更是现代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的交融。

从监护仪的滴答声到患者平稳的呼吸,ICU团队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生命引擎守护者”的职责。

(本报通讯员 钟蓉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