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护理故事① | 何乔胤:二十公斤的温暖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7 浏览次数:

当大家听到“温暖”这个词,会想到什么?是春日阳光,还是一杯热茶?对我来说,“温暖”的重量是二十公斤——那是我在介入科日复一日穿在身上的铅衣。

我的护理之路,始于急诊科的“生死时速”。那里,时间以秒为单位流逝,生命在呼吸之间摇摆。我永远记得,在监护仪尖锐的警报声中,我们像一支精锐的部队,与死神展开一场又一场无声的争夺。当患者的心跳从紊乱的曲线恢复平稳有力的节律,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专业,是我们守护生命最坚实的铠甲。

然而,真正让我对“守护”二字有了刻骨铭心理解的,是在我穿上那套重达二十公斤的铅衣,走进介入室之后。

那是一种物理上的沉重,每一步都如同负重前行。但很快我便懂得,比铅衣更重的,是那份沉甸甸的生命相托。

有一个深夜,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凌晨一点,急诊电话划破寂静——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正在送入。我们瞬间进入战备状态。手术才刚刚开始,监护仪上那条代表生命的心电图,变成了一团疯狂、无序的乱麻。

“患者发生室颤,立即行心肺复苏!”

“准备除颤!”

“非同步200焦,充电完毕!”

“所有人离开!”

一次,两次……我们轮番进行着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焦灼,每一次按压都像是在与死神角力。终于,在经历了几个惊心动魄的抢救循环后,患者恢复了自主心律。那一刻,我们所有人在厚重的铅衣下,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手术继续。我在射线的笼罩下全程站立,紧密配合医生。汗水在铅衣下静静流淌,脊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我的双手必须稳如磐石,我的眼睛必须紧盯屏幕上每一个细微的波形变化。

因为我知道,我手中传递的每一根导丝、每一个支架,连接的都是一颗渴望重获生机的心脏。当堵塞的血管被成功打通,血流恢复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沉重,都化作了无与伦比的欣慰。

术后,我来到门口患者床前,轻声询问他有无任何异常。他虚弱地转过头,眼里没有了恐惧,只剩下劫后余生的清澈与感激。他声音微弱却无比清晰地说:“医生,我刚刚……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是你们……硬是把我给拉回来了。谢谢,谢谢你们……”后来,他的家属送来锦旗,紧紧握着我们的手,那颤抖的力度和滚烫的泪水,让这二十公斤的重量,在那一刻,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生命的重量。

人们常称我们为“白衣天使”。而在介入室里,我们更像是“铅衣战士”。这套沉重的铅衣,隔绝的是有害的射线,却从未隔绝我们想要传递的希望与温度。它让我们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沉稳,让我们的每一次守护都更有分量。因为我们深知:铅衣再重,重不过一个生命的嘱托;压力再大,大不过门外家属那殷切的目光。

我们敢于承担,勇于面对,甘愿奉献。让我们继续负重前行吧!用我们的专业、担当与不变的关怀,将这份二十公斤的温暖,坚定而持续地,传递给每一个需要我们守护的生命。

(来源:丹寨县人民医院介入科 何乔胤)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