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宝爸:你家新生宝宝有黄疸,做对这些能帮宝宝脱下“小黄衣”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3 浏览次数:
俗话说“十个宝宝九个黄”,很多宝宝出生后,都会和新生儿黄疸“相遇”。有些爷爷奶奶可能会说“黄疸不用管,过几天就自己消退了”。确定会这样吗?今天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儿科主任陈湘燕给大家普及新生儿黄疸健康知识,帮助宝宝褪去“小黄衣”。
一、黄疸是什么?为什么新生儿普遍存在?
(一)定义与机制
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现象。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代谢快,加上肝脏功能不成熟,胆红素易堆积,约60%~80%的足月儿和绝大多数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
(二)胆红素的“双刃剑”
生理性黄疸:胆红素轻度升高,无健康风险,通常2周内消退。
病理性黄疸:胆红素过高可能引发核黄疸(胆红素脑病),导致脑损伤甚至留下智力低下、听力障碍等后遗症。
二、如何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一)生理性黄疸
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开始消退,不过,也有一些母乳喂养的婴儿3~4个月才消退。正常新生儿也会出现的,程度轻,呈亮黄色,足月儿2周内消失,早产儿可延迟到生后3~4周内消失,宝宝一般吃喝拉撒情况都好,生理性黄疸动态观察即可。
(二)病理性黄疸
通常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快速出现,黄疸程度重(皮肤呈暗黄色或金黄色)、进展快(每天胆红素升高超过 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 2 周,早产儿超过 4 周),或消退后再次出现。宝宝可能伴随精神萎靡、拒奶、哭声微弱或尖厉、嗜睡等异常表现,需立即就医干预。
(三)母乳性黄疸
很多母乳性黄疸是因为母乳喂养不当引起的,孩子奶液摄入量不足,排便量减少,黄疸加重,建议按需喂养,监测胆红素水平。如果程度较轻,孩子精神状态好,吃奶量正常,那么就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只要持续监测孩子体重增长情况就可以,生长曲线在正常范围内平稳增长的话,爸爸妈妈就可以放心,一般也无需停喂母乳。
三、家长必知:黄疸的误区与真相
(一)误区:“黄疸可以预防”
真相:无预防方法,只能通过早开奶、多喂养减少风险。
(二)误区:“黄疸不严重就无需就医”
真相:胆红素脑病早期症状(嗜睡、吸吮无力)易被忽视,需及时检测。
(三)误区:担心光疗的副作用,不积极治疗,这种行为同样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
(四)误区:治疗后黄疸稍有消退就急于出院的,导致病情反复影响治疗效果。
(五)误区:认为黄疸是母乳引起的,不再母乳喂养。其实母乳性黄疸的诊断很严格,一般需排除引起黄疸的其他原因,停母乳3天后黄疸明显消退且宝宝一般情况很好后考虑诊断,就算是母乳性黄疸待黄疸消退后仍可继续母乳喂养。
(六)误区:如果达到换血指征,担心风险和并发症而拒绝换血。
四、如何通过肉眼观察判断黄疸?
据统计,超过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在护理新生儿时要注意在自然光下观察宝宝皮肤有无黄染。
黄疸一般从头开始黄,从脚开始退,而眼睛是最早黄、最晚退的,所以黄疸从眼睛开始,而后出现在面部,然后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到达手心、脚心。
颜色越深,往往意味着黄疸越严重。当皮肤出现泛黄可以根据黄染的部位目测评估胆红素血症的程度,若黄染蔓延至手心、脚心,提示黄疸已较严重,需立即就医。
五、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生理性黄疸观察就可以,黄疸的治疗主要针对病理性黄疸。最常见的就是蓝光照射治疗,虽说蓝光治疗可能引起发热、皮疹、腹泻、核黄素缺乏、青铜症等并发症,但在严密监测下的光疗是很安全的。
(一)阳光照射:轻度黄疸可以适当阳光照射。太阳光中含有部分蓝光,对黄疸的治疗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作用微乎其微,不能替代医院的专业光疗,且照射时需注意遮挡宝宝眼睛和会阴部,避免晒伤。
(二)药物治疗:药物常作为辅助治疗,如白蛋白可结合过多游离胆红素,加速胆红素转运,丙种球蛋白可通过阻断血红细胞上的抗体受体来抑制溶血。
益生菌作为新生儿黄疸重要辅助药物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值、缩短黄疸持续时间、缩短光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三)光照疗法:当医生依据患儿胎龄、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及黄疸程度判断达到光疗标准时需要进行光疗。光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最好方法。
“黄疸”是新生儿成长的常见考验,生理性黄疸是自然过程,病理性黄疸需科学干预。多观察、勤喂养、信医生,是帮助宝宝脱下“小黄衣”的三把金钥匙。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