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的坚守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3 浏览次数:
在遵义市新蒲新区的乡间里,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穿梭在田间地头、行走在百姓家中,用脚步丈量温暖,用初心照亮乡村,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乡村医生。
王洪彬和兰冰宁,正是新蒲新区乡村医生中的普通一员,也是全区153名村医对这份坚守的缩影。
一颗心,坚守二十六年

王洪彬,喇叭镇合力村的村医,二十多年来始终扎根在乡间。
1998年,他从中专毕业,放弃了去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当了村医。“家里人都说我傻,但我觉得,这里更需要我。”王洪彬说。
这些年,他走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落,熟悉每一位村民的健康状况。慢病患者、高龄老人、留守儿童,他都一一记在心里。
“那几年,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到因病致贫的家庭慢慢好起来。”王洪彬深知,大病容易致贫,给村民多讲疾病预防也是非常关键的。
健康扶贫开展以来,他成了村里政策宣讲员、健康档案管理员、随访医生“三合一”的“多面手”。
然而,命运没有怜惜这位基层医生。
2019年9月,他被确诊为慢性肾脏病贫血、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并发肾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每周要进行三次透析。
面对病痛,他沉默了很久,却没有离开岗位。“我不想让村民知道太多,怕他们担心。”
除了到上级医院透析治疗的时间外,他仍然坚持出诊,日复一日、“涛声依旧”。
一个寒冷的冬夜,合力村突发险情——一名精神障碍患者不慎落入水库。接到求助电话后,王洪彬二话没说,背起急救箱骑上摩托车赶往现场。
当他到达时,患者已被救上岸,衣服结着薄冰,脉搏几乎摸不到。王洪彬跪在冰冷的地上,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十几分钟后,患者逐渐恢复呼吸。
“那一夜冷得刺骨,但心是热的。”王洪彬说。那一刻,他用行动诠释了医生的本能——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较量。
还有一次,他接到一通急促的电话。
来电的是村里一位老人,慌乱地说儿媳要生了。
王洪彬立刻明白——这是那户他常去走访的智力障碍家庭。老人年纪大了,要照顾智力发育迟缓的儿子和儿媳,平日生活本就不易。
他一边通知120,一边带上医药箱赶往那户人家。
昏暗的小屋里,产妇情绪不稳,老人手足无措。王洪彬一边安抚他们,一边迅速判断产程,帮产妇平稳呼吸,并联系救护车。
救护车到来后,他又帮忙整理行李、盖好被子,陪同上车。
“家里人都怕,不知道怎么办,我不去不行。”他说。
事后,他还主动与医院沟通,为这家人申请了减免费用。
那天之后,老人见到他,总要念叨一句:“多亏了你啊,大人孩子才能平安。”
而他只是笑笑:“这是我该做的。”
如今,王洪彬仍在透析与工作之间奔波。村民袁汝玉提起他,语气里满是心疼:“他啊,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忙前忙后从不叫苦。只盼他自己也能多歇歇。”
这一句轻声叮嘱,胜过千言万语。
一盏灯,亮了二十四载

在永乐镇民群村卫生室,兰冰宁的身影总是最早出现、最晚离开。
从2001年踏上基层行医之路起,他便把青春、理想与一颗赤诚的医心,扎根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
二十四年过去,他的脚步从未远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白天坐诊、晚上学习,灯光下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2022年,他完成进修学习回到村里,继续当那个24小时“随叫随到”的医生。
村民们都知道,兰医生的电话不分昼夜地响。
一个寒冬的凌晨三点,低保户何家三口突发食物中毒,家属慌乱中拨通了他的号码。那晚风雪交加,他一边开车赶往病人家,一边电话指导家属急救。到达后,他立刻判断病情严重,亲自将他们送往永乐镇卫生院抢救。病情稳定后,他几天后又专程上门复诊。
“他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急。”何家大姐回忆时,眼眶仍微微泛红。
这样的故事,在兰冰宁的日常里数不清。
他记得2014年正月初三夜里,村民徐某突发癫痫,他冲出家门、连夜送医;
他也记得那些长期服药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不能按时来取药时,他总是骑上摩托车,一户一户地送上门。
“这些人离不开药,也离不开人。”兰冰宁笑着说。那笑容背后,是无数个深夜和早晨的脚步声。
有人问他,这么多年守在基层不累吗?
他抿一口茶,笑着比喻道:“就像熬中药,时间久了,苦也能熬出香。”
这份苦涩的“药香”,是他生命里最真实的底色。
在乡村的每一盏灯下,都有他们的影子
在新蒲新区,像兰冰宁、王洪彬这样的乡村医生,还有很多。
他们承担着最基层的健康守护;
他们是村民信任的依靠。
他们既是医生,也是邻居,是清晨里提药的背影,是夜色中奔波的灯光。
二十多年春秋,他们守着的是一份简单的信念: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他们用医者的仁心,撑起乡村的生命防线;
用无声的坚持,照亮千万乡村的黑夜。
在乡间星光闪烁的夜色里,那一盏盏不灭的灯火,就是他们的模样。
(供稿:遵义市新蒲新区卫生健康局)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