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分急慢:分清它们很重要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3 浏览次数:

胃是我们身体里负责初步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当它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就可能出现炎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炎。胃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虽然都发生在胃部,但它们的表现、原因和应对方式大不相同,分清这两种情况,才能更好地呵护胃部健康。

急性胃炎就像胃部的“急性感冒”,往往来得突然,症状鲜明。它通常是由强烈的刺激因素引起的,比如大量饮酒、吃了不洁食物、服用某些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或是经历了严重的应激事件(如重大创伤、剧烈情绪波动)。这些因素会在短时间内损伤胃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从而引发明显的症状。急性胃炎发作时,最常见的是上腹部剧烈疼痛或烧灼感,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带血;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甚至发热,整个过程往往在数小时到数天内达到高峰,让人明显感觉到身体的不适。

与急性胃炎的“来势汹汹”不同,慢性胃炎更像是胃部的“慢性劳损”,它的发展往往悄无声息,症状也相对温和却持久。慢性胃炎的成因更为复杂,最主要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细菌会长期定植在胃黏膜上,反复刺激黏膜引发慢性炎症;此外,长期吃辛辣、过烫的食物,吸烟、饮酒,或是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也会逐渐损伤胃黏膜,导致慢性炎症的发生。慢性胃炎的症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多数人会感到上腹部隐隐作痛或胀痛,饭后可能出现腹胀、嗳气、食欲不振,这些症状时轻时重,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被它困扰了很久,甚至在体检做胃镜时才发现胃黏膜已经出现了慢性炎症改变。

区分急性和慢性胃炎,除了症状的急缓和持续时间,还可以从发作的诱因和伴随症状来判断。急性胃炎多有明确的诱因,比如吃了不合适的食物或药物后很快发作,症状来得急、程度重,可能伴有发热、呕吐等全身反应;而慢性胃炎往往没有明显的诱因,症状持续时间长,时好时坏,很少出现剧烈的呕吐或发热,更多的是反复的腹部不适和消化功能下降。当然,最终明确诊断还需要借助检查,比如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状态,急性胃炎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而慢性胃炎则表现为黏膜粗糙、变薄或有出血点,医生还可能通过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炎症的类型和程度。

在应对方式上,急慢性胃炎也各有侧重。急性胃炎发作时,首先要去除诱因,比如停止食用刺激性食物或药物,让胃部得到充分休息,必要时暂时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同时,医生可能会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帮助受损的黏膜修复,若伴有感染则需要使用抗生素。一般来说,急性胃炎经过及时治疗,多数能在数天内恢复,不会留下长期影响。慢性胃炎的治疗则需要更长期的调理,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同时要调整生活习惯,避免辛辣、过烫食物,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等,改善症状,阻止炎症进一步发展。

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胃炎,都与我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急性胃炎提醒我们要注意饮食和药物安全,避免胃部受到突然的伤害;慢性胃炎则警示我们要长期呵护胃肠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分清这两种情况,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才能让胃始终保持健康的状态,更好地为身体消化吸收营养。

作者:陈治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