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弹响”难屈伸,毫米针刀解沉疴——贵阳白云区人民医院疼痛科精准治疗腱鞘炎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2 浏览次数:
56岁的张女士这一个月来被自己的左手拇指折磨得不轻——每次弯曲拇指都像触发了一个隐形开关,伴随着疼痛的弹响让她连最简单的抓握动作都变得困难。她尝试过针灸和理疗,但效果甚微。10月20日,她来到白云区人民医院疼痛科就诊,检查发现她左侧第一拇指关节处有一个黄豆大小的结节,质地硬、压痛明显。这个“黄豆”就是导致她拇指活动弹响的元凶,医学上称为缩窄性腱鞘炎,俗称“扳机指”。

腱鞘,这个听起来陌生的词汇,其实是保护我们肌腱的“天然保护鞘”。它与肌腱的关系,恰如刀鞘与刀的关系。当肌腱长期在腱鞘内过度摩擦,就会引发无菌性炎症,导致腱鞘变得狭窄,肌腱滑动受阻。于是,手指在活动时就会出现疼痛、弹响,甚至突然卡在弯曲位置,需借助外力才能“解锁”。
张女士的情况十分典型,关节无红肿,但可触及结节,这是诊断缩窄性腱鞘炎的重要依据。这种疾病最常见于需要长期重复使用手部的人群。中老年女性、手工劳动者、长期电脑操作者都是高发人群,因此也有“妈妈手”、“鼠标手”的俗称。

对于早期腱鞘炎,保守治疗通常是首选。包括休息、局部热敷、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支具固定等。局部封闭治疗(腱鞘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和局部麻药)也是常用方法。当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如张女士尝试的针灸、理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便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张女士的情况正是如此,一个多月的保守治疗未见明显改善,手术成为下一步的合理选择。
传统腱鞘切开术虽然效果确切,但切口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存在一定的瘢痕形成和术后粘连风险。张女士接受的超声引导下针刀微创腱鞘切开术,是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医生能够清晰看到肌腱、腱鞘及周围组织结构,使用特殊的针刀器械,通过极小的切口,精确地纵向切开缩窄的腱鞘。
这种技术的精髓在于“精准打击、最小创伤”。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它具有显著优势:
创口微小:切口仅0.5毫米,无需缝合,大大减轻患者痛苦;
精准度高:超声实时引导避免损伤周围神经血管;
恢复迅速:患者术后即可活动手指,短期内恢复手部功能;
复发率低:超声确保病灶完全处理,复发率较传统方法下降50%。
白云区人民医院疼痛科医生包义良表示,超声引导为小针刀安上“眼睛”,可直接观察进针深度和运行轨迹,实现更安全、创伤更小的治疗。
预防腱鞘炎,关键在于减少手部的过度使用和不当用力,包主任建议:
定时休息:避免长时间重复同一动作,工作期间定期休息,伸展手部。
保持正确姿势:使用电脑时保持手腕自然姿势,避免过度弯曲或后伸。
注意保暖:避免手部直接接触冷水或受凉。
适当锻炼:进行手腕旋转、握拳放松、手指伸展等增强手部肌肉和肌腱的耐力。
张女士术后即可活动手指,短期内恢复了正常手部功能。现在她明白,家务可以慢慢做,手机可以偶尔看,但双手健康无法替代。
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不断成熟,曾经困扰患者的“弹响指”问题,如今在毫米级针刀的精准干预下,得以轻松解决。
(供稿:白云区人民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