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胆汁反流性胃炎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2 浏览次数:

当我们的胃部反复出现烧灼感,甚至在空腹时也能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液体涌上喉咙,很多人会以为只是普通的“烧心”,但这背后可能藏着一种特殊的胃病——胆汁反流性胃炎。这种疾病不像幽门螺杆菌感染那样为人熟知,却常常以顽固的上腹痛、嗳气、恶心等症状困扰着不少人,让看似简单的吃饭变成一种负担。

要理解胆汁反流性胃炎,首先要知道胆汁本该“待”在哪里。正常情况下,肝脏分泌的胆汁会储存在胆囊中,进食后胆囊收缩,胆汁通过胆管排入十二指肠,帮助分解脂肪类食物。十二指肠和胃之间有一道特殊的“闸门”——幽门括约肌,它像一个灵敏的开关,只允许胃里的食糜进入肠道,却能阻止肠道内的胆汁、胰液等反流回胃。但当这道“闸门”松弛或功能失调时,胆汁就会逆流而上,涌入胃中,这便是胆汁反流的根源。胃黏膜原本只适应胃酸的环境,而胆汁中的胆盐、胆红素等成分具有强刺激性,长期反流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往往带有明显的“反流”特征。最典型的是上腹部烧灼感,这种灼热感不像普通胃痛那样局限,有时会扩散到胸骨后,尤其在饭后或平躺时加重;不少人会在空腹时感到口苦,这正是胆汁逆流至食管甚至口腔的表现;此外,还可能伴有腹胀、嗳气、食欲下降,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能带有黄绿色的胆汁。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胃炎或消化不良,但与其他胃病不同的是,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服用普通胃药后,症状缓解往往不明显,且容易反复发作,尤其在情绪紧张、饮食不规律时加重。

哪些情况容易引发这种“闸门失灵”呢?首先,幽门括约肌功能减弱是主要原因,这可能与年龄增长导致的肌肉松弛有关,也可能是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使胃肠功能紊乱所致。其次,一些生活习惯会间接诱发反流,比如长期暴饮暴食使胃内压力过高,迫使幽门开放;饭后立即平躺,重力作用减弱,更利于胆汁逆流;过量摄入辛辣、油腻食物或咖啡、酒精,会刺激胆囊收缩和括约肌松弛,增加反流风险。此外,胆囊切除术后的人群也需格外注意,因为胆囊储存胆汁的功能消失,胆汁会持续排入肠道,更容易出现反流。

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通常需要结合症状和胃镜检查。胃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胃内有黄绿色胆汁附着,胃黏膜呈现充血、水肿或糜烂状态,同时能排除胃溃疡、胃癌等其他疾病。在判断病情时,医生还会参考胃内胆汁反流的频率和程度,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诊断依据之一。

治疗的核心在于“阻止反流”和“修复黏膜”。医生可能会开具促胃动力药,通过增强胃的蠕动和幽门括约肌的张力,加快胃内食物排空,减少反流机会;胃黏膜保护剂则像一层“保护膜”,能减少胆汁对黏膜的刺激,促进受损组织修复;对于反流严重的患者,可能会短期使用吸附胆汁的药物,帮助中和胆盐的刺激性。除了药物,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关键:建议少食多餐,避免一次吃太饱;饭后不要立刻躺下,可散步半小时;减少辛辣、油腻、咖啡、酒精的摄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期焦虑紧张。这些习惯的调整,能有效减轻幽门括约肌的负担,减少反流的发生。

胆汁反流性胃炎虽然容易反复发作,但并非无法控制。只要明确原因,坚持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大多数人都能有效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的饮食和生活。如果出现持续的上腹痛、口苦、烧心等症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才能避免病情迁延,让胃部重新找回舒适的状态。

作者:付华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