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护理与治疗的要点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2 浏览次数:

肠道息肉就像肠道内壁上长出的“小肉疙瘩”,它们大多安静地存在,不会引起明显不适,但其中一些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对于发现肠道息肉的人来说,了解如何科学护理和治疗,才能更好地守护肠道健康,避免息肉带来的潜在风险。

肠道息肉的形成往往与长期的肠道刺激有关,比如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膳食纤维不足,或是肠道慢性炎症反复刺激黏膜,都可能让这些“小疙瘩”有机会生长。大多数息肉在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的,但也有少数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或是腹部隐痛等不适。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息肉都会“变坏”,但某些类型如腺瘤性息肉,随着时间推移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因此发现后及时处理和后续护理尤为重要。

目前,肠镜下切除是处理肠道息肉的主要方式,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能在发现息肉的同时将其去除,避免进一步发展。术后的护理首先要关注肠道的恢复,医生通常会建议术后当天禁食,之后从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开始,逐渐过渡到软食和正常饮食,这个过程中要避免辛辣、油腻或过硬的食物,以防刺激肠道创面。同时,要注意观察排便情况,若出现持续便血、腹痛或发热,可能提示创面出血或感染,需及时就医。术后1-2周内还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让肠道创面在安静的环境下顺利愈合。

除了术后护理,日常饮食调整是预防息肉复发的关键。肠道喜欢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这些食物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降低息肉生长的风险。相反,要减少精制食品、油炸食品和加工肉类的摄入,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肠道黏膜,为息肉生长创造条件。此外,足量饮水也很重要,每天喝够1500-2000毫升水,能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对肠道造成的机械性刺激。

规律的生活习惯对肠道健康同样重要。长期熬夜、精神紧张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和免疫力,增加息肉复发的可能性,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肠道的修复和保护大有裨益。适当的运动也不可或缺,比如每天散步30分钟,或是选择慢跑、瑜伽等运动,能增强肠道蠕动,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帮助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要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这些习惯会损伤肠道黏膜,降低肠道的抵抗力,是息肉复发和癌变的危险因素。

定期复查是防止息肉“卷土重来”的重要保障。根据息肉的类型、大小和数量,医生会建议不同的复查间隔,比如单发的小息肉可能每年复查一次肠镜,而多发或腺瘤性息肉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检查。复查的目的是及时发现新的息肉并处理,避免其发展成更大的问题,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预防息肉癌变的重要措施。很多人觉得术后没有不适就无需复查,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息肉复发时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不适可能已经错过最佳处理时机。

肠道息肉的护理和治疗,本质上是一场与肠道慢性刺激的“持久战”。从及时切除息肉,到术后科学养护,再到长期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复查,每一步都在为肠道健康保驾护航。只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就能有效降低息肉带来的风险,让肠道始终保持健康的状态。

作者:陈治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