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奇怪想法?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2 浏览次数:

抑郁症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但很多人对于抑郁症的表现形式却并不清楚,甚至有部分人对抑郁症患者有着这样的误解:“你就是想太多,别想那些就好了;你太敏感了,别什么都跟别人计较,你的心情自然就好了;你这就是矫情,有吃有穿的愁个啥;你是在钻牛角尖,不要去想就好了···”。殊不知这些话对于抑郁症的“他”不仅没有宽慰的作用,反而让“他”感到不被理解,“他”可能感到更加孤独无助,更加不愿意讲述他的不适,甚至不愿见任何人,整天将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房间里,切断与周围的所有联系。而这时的你感到莫大的失望和无力,内心嘀咕:“他一天到底在想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抑郁症的“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包括情绪症状、躯体症状和认知行为症状,情绪症状是大家普遍了解的高兴不起来、没有愉快感,对周围事物没有兴趣等:躯体症状包括头昏、心慌、胸闷、食欲下降、乏力多汗等,行为方面表现为行为缓慢,生活被动、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情绪症状和行为症状都是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和觉察的,躯体症状是抑郁症的“他”时常会主动说出来的,但抑郁性的认知模式是“他”自己难以觉察、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同时也是你难以发现及理解的部分,也是患者产生“奇怪”想法的原因。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患上抑郁症的“他”在抑郁情绪的作用下,呈现出来哪些不良的认知方式:

1. 绝对化思考: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全或无思考方式,在评价自己、个人体验或他人时,评价很极端,要么完美无缺、要么就一无是处,要么完全成功、要么完全失败。

2. 选择性提取:似乎在脑子里装了一个“滤镜”,仅留下与自己的负性认知相一致的内容,而忽略那些相反的或不支持自己负性认知的信息,从而利用很小的一部分信息对事物进行下结论,当然得到的结论也是负性的结论。

3. 主观推断:在证据相互矛盾或缺乏证据的情况下,仅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就对事物进行推断。

4. 过度概况:从一件或几件孤立的事件中便得出结论,并且将这一结论不合逻辑的推广到很多领域中去,继续影响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5. 夸大和缩小:过分夸大和缩小某一个感受、某一个事件或是某一事物的单一属性对现实生活或工作的意义,深信会由此产生可怕的后果。

6. 个人化:在仅有较少的现实依据或甚至毫无依据时,便将外界发生的事件与自己相关联,认为负性事件的发生需要由自己来承担责任,为此感到过度的自责。

这些不良认知方式在“他”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反复作用,相互叠加、相互嵌套,导致“他”们形成抑郁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不断加深、不断强化、不断与抑郁情绪和行为相互影响,导致抑郁症病情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抑郁思维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 无望感:即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缺乏希望的感受;

2. 低自尊:常常是对自己负性的一些评价,认为自己不好,没有价值,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被任何人所需要及接受;

3. 对周围环境充满负性想法:周围的事情都是不好的,不能信任的,没有意义的,可怕的,会伤害我的,等等;

4. 错误的归因方式:对于不好的事情发生以后总是过度的自责,归因于自己,并且由此来否定自己的一切,将所有的过错都归结于自己身上,并且还坚持认为这些不好的事情是无法被改变的,自己将永远背负这些过错;

5. 对于他人的反馈信息的选择性汲取:容易选择负性的反馈信息,“他”会将这些负性反馈与自己的“低自尊”和“无望感”叠加在一起,更加坚持这些想法。

希望大家在了解了以上这些内容以后,能更好的理解深陷抑郁沼泽的“他”,接受“他”已患病的事实,在陪伴的过程中,不要责备和自责,不要过度夸大疾病带来的后果,更不要赌气和愤怒。在与“他”交流时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积极劝说他们就医,给予支持和鼓励,寻求专业的帮助,接受疾病转归所需要的时间精力投入,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现象,帮助“他”以积极的态度迎战抑郁、走出抑郁,重新回归生活的正轨。

作者:陈达宁

作者简介:女,副主任医师,2018年获贵州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国家中级心理治疗师。中国-贝克认知行为治疗认证治疗师,中美儿童青少年认知行为治疗认证治疗师。擅长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强迫障碍的治疗及心理干预。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