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营养悄悄溜走: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危害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2 浏览次数:

当食物经过口腔咀嚼、胃肠消化后,营养物质本该顺畅地透过肠黏膜进入血液,为身体供能。但在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身上,这个看似自然的过程却出现了“障碍”——即便摄入了足够的食物,身体也无法有效获取其中的营养,就像一个漏斗,吃进去的营养悄悄“溜走”了。这种以营养吸收障碍为核心的慢性病症,常常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吸收不良综合征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因各种原因导致小肠吸收功能受损的临床症候群。正常情况下,小肠绒毛如同无数细小的“手指”,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能高效吸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当小肠黏膜受损、消化液分泌不足或肠道动力异常时,这些“手指”的功能就会大打折扣。比如乳糜泻患者,身体会对小麦中的麸质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小肠绒毛萎缩,原本密集的“手指”变得稀疏短小,吸收面积大幅减少,进而引发营养吸收障碍。

这类疾病的症状往往不具有特异性,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肠胃不适。最常见的表现是腹泻,患者的粪便常常带有油脂光泽,漂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肠道无法正常吸收脂肪,导致脂肪随粪便排出,医学上称为“脂肪泻”。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腹胀、肠鸣、排气增多等症状,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更为明显。由于长期营养吸收不足,身体会逐渐出现消瘦、乏力、体重下降,甚至贫血、骨质疏松等问题——铁吸收不足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钙和维生素D吸收不良则可能引发骨痛、易骨折。

引发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原因多种多样,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肠道黏膜本身的病变,如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等,直接损伤小肠绒毛;二是消化液分泌不足,比如慢性胰腺炎患者因胰液分泌减少,无法充分分解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三是肠道动力或结构异常,如肠结核导致的肠管狭窄、肠粘连,会阻碍食物与肠黏膜的充分接触,影响吸收。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能通过影响肠道神经或代谢,间接导致吸收功能下降。

诊断吸收不良综合征需要结合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评估。医生可能会先通过粪便检查了解脂肪排泄情况,再借助血液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等营养问题。小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黏膜的形态,明确是否存在绒毛萎缩等病变;而呼气试验、粪便菌群检测等则有助于排查肠道菌群失调等潜在原因。其中,乳糜泻的诊断常需结合血清学检查(如抗麦胶蛋白抗体检测)和小肠黏膜活检,这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

治疗的核心在于“对症”和“补充”。对于明确病因的患者,首先要去除病因,比如乳糜泻患者需严格避免食用含麸质的食物(小麦、大麦、黑麦),多数人在调整饮食后症状会明显改善;慢性胰腺炎患者则需要补充胰酶制剂,帮助食物消化。同时,要针对性地补充缺乏的营养素,如缺铁性贫血患者需补充铁剂,骨质疏松者需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在饮食上,建议采用易消化、高蛋白、高营养的饮食方案,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内营养制剂,逐步改善营养状况。

吸收不良综合征虽然会给生活带来困扰,但并非无法管理。通过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症状,改善营养状况。如果出现长期腹泻、体重下降、乏力等症状,切勿简单当作“肠胃不好”而忽视,及时就医查明原因,才能让身体重新“留住”营养,找回健康活力。

作者:付华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