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共生,共防共管:揭开冠心病与糖尿病的“孪生”关系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2 浏览次数:
我是一名从事慢病管理的医生。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冠心病患者都同时患有糖尿病,而很多糖尿病患者最终也会面临心脏问题的困扰。这并非巧合,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常常结伴而来,相互加重。今天,我就来为大家揭开这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告诉大家如何科学地进行防控。
一、为什么说它们是“孪生兄弟”?
我们可以把一个健康的身体比作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血管就是遍布全城的“输油管道”(血管),负责为各个器官输送能量和氧气。心脏则是这座城市的“动力泵”(心脏),至关重要。
糖尿病:好比是“输油管道”里的燃油质量出了问题。血糖过高,就像是燃油里混进了过多的糖浆,变得浓稠、黏腻。这种“糖油”长期在管道里流动,会慢慢腐蚀、损伤管道的内壁,让管壁变得粗糙、破裂。身体为了修复这些损伤,就会像打补丁一样,在破损处沉积一些物质(如脂肪、胆固醇等),久而久之,管道就会变窄、变硬,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正是上述过程的结果。当为“动力泵”本身供血的“专属管道”(冠状动脉)发生了严重的狭窄或堵塞,“动力泵”就会得不到足够的燃料和氧气,从而引发胸闷、胸痛(心绞痛),甚至彻底“罢工”(心肌梗死)。
举个具体的例子:
李先生,50岁,患有糖尿病10年,平时觉得只要吃点药控制一下血糖就好,没有太严格管理。他爱吃红烧肉,很少运动。有一天他快步赶公交车时,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压榨性的疼痛,不得不停下来休息。来医院一检查,发现他的冠状动脉已经堵塞了超过70%,确诊为“冠心病”。
李先生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这个过程: 长期的高血糖(劣质燃油)→ 损伤血管内壁 → 动脉粥样硬化 → 冠状动脉狭窄 → 在需要大量供血(快跑)时,心脏缺血缺氧 → 引发心绞痛。
不仅如此,糖尿病还会直接损伤神经,让患者对心脏缺血的“疼痛”不敏感。很多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时,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只是感到胸闷、气短、乏力甚至牙痛,极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这是非常危险的。
二、共同的“土壤”:危险因素一家人
冠心病和糖尿病之所以常常同时出现,是因为它们共享一片“土壤”——即相同的危险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高油、高盐、高糖饮食,热爱油炸食品、肥肉、甜点等。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能量消耗不掉,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超重与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肚子大),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关键。
高血压:高压血流长期冲击血管壁,造成损伤。
吸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
这片“土壤”既可能先长出“糖尿病”这棵苗,也可能先冒出“冠心病”的芽,但若不改善土壤,另一棵苗的破土而出只是时间问题。
三、如何斩断这对“孪生兄弟”的关联?共防共管是关键!
好消息是,这片“土壤”是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改良的。防控策略的核心就是“共防共管”,无论是为了预防其中一种疾病,还是已经患上了其中一种,以下措施都对两者同样有效:
1. 管住嘴:不是节食,而是智慧地吃
主食巧选择:将一部分精米白面(如白米饭、馒头)换成粗粮杂豆(如燕麦、糙米、藜麦、玉米)。就像给车加“高级燃油”,燃烧更持久,不会让血糖瞬间飙升。
蔬菜多多益善:尤其是绿叶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能延缓糖分和脂肪的吸收。
蛋白质优选择:优先选择鱼、禽、蛋、奶和豆制品,减少红肉(猪、牛、羊肉)和加工肉制品(香肠、培根)的摄入。
烹饪有讲究:多采用蒸、煮、凉拌的方式,代替油炸、红烧。
2. 迈开腿:让身体“动”起来
推荐“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时感觉微微气喘、心跳加快但仍能交谈即可。
例子:王阿姨每天晚饭后快走40分钟,坚持了一年,不仅血糖变得平稳,以前爬三楼都喘,现在爬五楼也没问题,心脏功能明显改善。
3. 控体重:给心脏“减负”
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以下,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减重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心脏负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4. 严监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测血糖,更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并每年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和颈动脉超声等,评估血管健康状况。
冠心病患者:同样应定期筛查血糖,及早发现糖尿病苗头。
5. 遵医嘱:科学用药,定期复查
一旦确诊,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比如,某些降糖药(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已被证实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医生会为高风险患者优先选择。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他汀类降脂药更是冠心病患者的基石用药,需长期坚持。切勿自行停药或换药。
总结一下:
冠心病和糖尿病是一对需要共同管理的“难兄难弟”。它们同根同源,共享一片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土壤”。但只要我们行动起来,通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严密监测和遵医嘱用药这“五驾马车”,就能有效改良这片土壤,同时管好这两种疾病,保护好我们宝贵的心脏和血管,享受健康、高质量的生活。
作者:罗良琦
单位:黔南州中医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