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别让胆囊的“慢性疼痛”影响你的生活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2 浏览次数:
提到胆囊炎,很多人会想到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但实际上,还有一种更常见的类型——慢性胆囊炎,它就像胆囊里的“慢性炎症因子”,不会一下子让人剧痛难忍,却会长期反复带来不适,慢慢影响胆囊功能,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症状和应对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胆囊健康,避免病情迁延。
慢性胆囊炎并非突然发生,而是胆囊长期受到刺激或损伤后逐渐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胆囊结石,临床上超过90%的慢性胆囊炎患者都合并有胆囊结石,因此也被称为“结石性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会像“小石子”一样长期摩擦胆囊壁,还可能堵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排出不畅,胆汁淤积在胆囊内会持续刺激胆囊黏膜,引发慢性炎症;即使没有胆囊结石,长期的胆汁淤积、胆汁成分异常,或是胆囊动力不足、收缩功能下降,也可能导致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这种情况在长期禁食、长期使用静脉营养或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更为常见。此外,急性胆囊炎如果治疗不彻底,炎症没有完全消退,也可能转为慢性,让胆囊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慢性损伤”的状态。
慢性胆囊炎的症状不像急性发作时那么剧烈,却常常反复出现,给日常生活带来困扰。最典型的症状是右上腹隐痛或胀痛,这种疼痛通常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因为油腻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而有炎症的胆囊收缩时会引发疼痛,疼痛还可能放射到右侧肩背部,让患者感觉肩膀或后背隐隐作痛。除了疼痛,很多患者还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比如餐后腹胀、嗳气、恶心,甚至不想吃东西,尤其是看到油腻食物时会更明显,这是因为胆囊无法正常排出胆汁,而胆汁是消化脂肪的重要物质,缺少胆汁会导致脂肪消化吸收受阻。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更隐匿,只是偶尔感觉上腹部不适,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病”,从而延误了对胆囊问题的关注;还有少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只是在体检做腹部超声时才发现胆囊壁增厚、毛糙,被医生诊断为慢性胆囊炎。
在诊断慢性胆囊炎时,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首先会询问患者是否有反复右上腹疼痛、进食油腻食物后不适等症状,以及是否有胆囊结石病史;然后通过体格检查,按压右上腹(胆囊所在的位置),看是否有压痛;最重要的检查是腹部超声,它能清晰显示胆囊的大小、胆囊壁的厚度、是否有结石以及胆囊内胆汁的情况,比如胆囊壁增厚(超过3毫米)、毛糙,或是胆囊内有结石,这些都是诊断慢性胆囊炎的重要依据。对于症状不典型或需要进一步明确胆囊功能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胆囊收缩功能检查,通过影像学手段观察胆囊在进食后的收缩情况,判断胆囊功能是否受损;少数情况下,还可能需要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右上腹疼痛的疾病。
根据《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8年)》,慢性胆囊炎的治疗核心是“控制症状、保护胆囊功能、预防急性发作和并发症”,需要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首先要注意饮食控制,减少油腻、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比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等,这些食物会加重胆囊负担,诱发疼痛;可以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鱼类等,同时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也不要长时间空腹,因为空腹时胆囊内胆汁储存时间过长,容易淤积形成结石或加重炎症。
如果症状反复出现,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药物,比如解痉止痛药,缓解胆囊收缩引起的疼痛;消化酶制剂,帮助改善脂肪消化吸收,减轻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对于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还可能会使用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帮助溶解较小的胆固醇结石,改善胆汁淤积。如果慢性胆囊炎反复急性发作,疼痛剧烈且频繁,或是胆囊结石较大、胆囊功能严重受损,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胆囊切除手术,这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术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会明显改善,对正常生活影响较小。
慢性胆囊炎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就能有效控制症状,保护胆囊功能,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记住,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是管理慢性胆囊炎的关键,不要因为症状不剧烈就忽视它,及时关注胆囊健康,才能让身体远离“慢性疼痛”的困扰。
作者:陈万伟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