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腹泻总不好?这些隐藏的原因需要你警惕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2 浏览次数:

生活中偶尔腹泻很常见,比如吃了不洁食物或受凉后,但如果腹泻持续超过4周,或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就属于“长期腹泻”了。这种情况不像急性腹泻那样来得快去得快,反而会慢慢消耗身体,导致乏力、体重下降、营养吸收障碍,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很多人会误以为长期腹泻只是“肠胃功能弱”,随便吃点止泻药应付,却不知道它背后可能藏着多种消化系统甚至全身疾病的信号,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有效缓解。

要了解长期腹泻的原因,首先可以从肠道本身的问题入手,这是最常见的诱因。其中,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很多人长期腹泻的“幕后推手”,尤其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它虽然没有肠道器质性损伤,但肠道功能会出现紊乱,比如肠道蠕动过快、对刺激过于敏感,吃了生冷、油腻食物或情绪紧张时,就容易出现腹泻,大便多为稀糊状或水样,可能伴有腹痛,排便后腹痛会缓解。根据《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20年)》,这种疾病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不低,尤其多见于年轻人,情绪压力、睡眠不好、饮食不规律都会加重症状。

除了功能紊乱,肠道的慢性炎症也会导致长期腹泻,比如炎症性肠病(IBD) ,这是一组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影响结肠,炎症会损伤结肠黏膜,导致黏液脓血便,腹泻次数多,还会伴有腹痛、里急后重感(想拉却拉不干净);克罗恩病则可能累及全消化道,从口腔到肛门都可能出现炎症,除了腹泻,还可能有腹痛、腹部包块,甚至出现瘘管(比如肠道和膀胱相通,导致大便混入尿液)。这类疾病引起的腹泻往往比较顽固,还可能伴随体重下降、低热等全身症状,若不及时干预,会逐渐损伤肠道功能。

肠道感染也是长期腹泻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以为感染性腹泻都是急性的,其实部分感染若治疗不彻底,会转为慢性。比如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肠道引起的,多发生在回盲部,除了长期腹泻,还会有低热、盗汗、乏力、腹痛(腹泻和便秘可能交替出现)等症状,病程进展缓慢,容易被忽视;还有慢性细菌性痢疾,如果急性痢疾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痢疾杆菌会在肠道内长期定植,导致腹泻反复,大便中可能带有黏液或脓血,免疫力下降时症状会加重。此外,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鞭毛虫)也可能导致慢性腹泻,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或有不洁饮食史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除了肠道本身的问题,胰腺和胆道疾病也可能间接导致长期腹泻,这是因为胰腺和胆道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消化至关重要。比如慢性胰腺炎,胰腺长期炎症会导致胰酶分泌不足,而胰酶是消化脂肪的关键,缺乏胰酶会让脂肪无法被正常消化吸收,进而出现“脂肪泻”——大便油腻、表面漂浮着油花,吃了油腻食物后腹泻会更明显,还可能伴有上腹痛、体重下降;慢性胆管炎、胆道结石等疾病会影响胆汁分泌和排出,胆汁不足同样会影响脂肪消化,导致腹泻,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等症状。

还有一些全身疾病或药物因素也会引发长期腹泻。比如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损伤胃肠道神经,导致“糖尿病性胃轻瘫”,不仅胃排空延迟,还可能影响肠道蠕动和吸收功能,引发腹泻,这种腹泻多在夜间发生,可能伴有餐后饱胀、恶心;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会让身体代谢加快,肠道蠕动也随之加快,导致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短,水分吸收不足,从而出现腹泻,同时伴有心慌、手抖、多汗、体重下降等症状。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比如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化疗药等,也可能引起药物相关性腹泻,停药后症状多会逐渐缓解。

长期腹泻的原因复杂,涉及肠道、胰腺、胆道甚至全身系统,不能仅凭“止泻”来解决问题。如果出现持续4周以上的腹泻,或伴有黏液脓血便、体重下降、腹痛、发热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通过大便常规、肠镜、血液检查、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原因。在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作息,这些都能帮助减轻肠道负担,辅助缓解症状。记住,找到长期腹泻的根本原因,才能针对性治疗,让肠胃重新恢复健康。

作者:陈万伟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