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慢性胰腺炎: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胰腺慢性病”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2 浏览次数:

提到胰腺,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急性胰腺炎发作时的剧烈腹痛,但对于慢性胰腺炎,不少人却感到陌生。事实上,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胰腺组织长期受损、逐渐失去正常功能的慢性疾病,就像胰腺在长期“受伤”后慢慢“老化”,不仅会反复带来不适,还可能影响身体的消化和代谢功能,需要我们长期关注和科学管理。

慢性胰腺炎的发生并非突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在我国,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饮酒,酒精会持续刺激胰腺细胞,导致胰腺反复出现炎症,久而久之,胰腺组织会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就像皮肤受伤后留下疤痕一样,这些“疤痕”会让胰腺失去原本的工作能力。此外,胆囊结石也是重要诱因,结石可能堵塞胆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导致胰液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引发胰腺的慢性损伤;还有少数人是因为遗传因素、自身免疫问题,或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逐渐发展成慢性胰腺炎。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恢复不佳,也可能转为慢性,因此急性胰腺炎后的定期复查非常重要。

慢性胰腺炎最典型的症状是长期反复的上腹部疼痛,这种疼痛可能像“钻心”一样,还会向腰背部放射,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或饮酒后更容易加重,很多患者甚至会因为害怕疼痛而不敢正常吃饭。除了疼痛,胰腺功能受损还会带来消化问题,比如吃了油腻食物后容易腹泻,大便中会漂浮着一层油花,这是因为胰腺无法正常分泌消化脂肪的酶,导致脂肪不能被吸收;随着病情进展,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会下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糖升高,甚至发展为糖尿病。如果病情长期得不到控制,还可能出现胰腺假性囊肿、胆管狭窄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在诊断慢性胰腺炎时,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相关检查来综合判断。常用的检查包括腹部超声,它可以初步观察胰腺的大小和结构变化;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更清晰地显示胰腺是否有钙化、萎缩或囊肿等病变,这是诊断慢性胰腺炎的重要依据;此外,血液检查可以评估胰腺的功能,比如检测胰酶水平,粪便检查则能了解脂肪的吸收情况。有时医生还会建议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以更详细地查看胰管是否有狭窄或堵塞,这些检查结果能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对于慢性胰腺炎的治疗,核心原则是“控制症状、保护胰腺功能、预防并发症”,需要患者和医生长期配合。首先是生活方式的调整,这是治疗的基础,必须严格戒酒,因为酒精是导致胰腺损伤加重的主要因素;饮食上要避免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减轻胰腺的负担。如果疼痛明显,医生会根据情况使用合适的止痛药物,但要注意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使用可能损伤胰腺的药物。对于胰腺功能不全的患者,医生会开具胰酶制剂,帮助消化食物,改善腹泻等症状;如果出现血糖升高,需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或使用降糖药物来管理血糖,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慢性胰腺炎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不能期望通过短期治疗就能“根治”。患者需要定期复查,比如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腹部超声和血液检查,监测胰腺的变化和功能情况;如果有胰管狭窄或囊肿等问题,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检查和干预。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避免因疾病反复而产生焦虑情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坚持治疗和管理。

总之,慢性胰腺炎虽然会给生活带来不便,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控制症状,保护胰腺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生活重新回到正轨。

作者:付华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