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慢性胆管炎:呵护胆道健康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2 浏览次数:

提到胆道疾病,很多人会先想到胆结石或急性胆囊炎,却对慢性胆管炎感到陌生。实际上,慢性胆管炎是一组以胆管长期炎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就像胆道系统在经历一场“持久战”,如果得不到及时管理,可能逐渐影响肝脏功能,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问题。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症状和应对方法,对长期维护胆道健康至关重要。

慢性胆管炎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包含了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此外还有由长期胆汁淤积、感染或药物引起的继发性慢性胆管炎。在我国,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多见于中年女性,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误判”,错误地攻击了肝脏内的小胆管,导致胆管上皮受损、管腔狭窄,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则更常发生于中青年男性,尤其是合并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人群,它会导致肝内外胆管弥漫性炎症和纤维化,胆管逐渐变硬、变窄,就像被“瘢痕”包裹,最终影响胆汁的流通。继发性慢性胆管炎则多由明确的诱因引起,比如长期的胆囊结石堵塞胆管、反复的胆道感染,或是某些药物对胆管的长期刺激,这些因素持续损伤胆管,逐渐发展为慢性炎症。

慢性胆管炎的早期症状往往比较隐匿,很容易被忽视,这也是很多患者确诊时病情已进展到一定阶段的原因。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乏力,患者常常感觉身体沉重、提不起精神,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这种乏力可能与胆汁淤积导致的能量代谢异常有关。另一个典型症状是皮肤瘙痒,通常从手掌、脚掌开始,逐渐蔓延到全身,尤其在夜间会加重,严重时会影响睡眠,这是因为胆汁中的胆汁酸无法正常排出,反流入血液后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所致。随着病情进展,胆汁淤积加重,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如陶土色,这些都是胆汁无法正常进入肠道的信号。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或胀痛,以及消化不良的症状,比如食欲减退、腹胀、脂肪泻(吃油腻食物后腹泻,大便表面漂浮油花),这是因为胆汁无法正常参与脂肪消化,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如果长期不干预,慢性胆管炎还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维生素吸收障碍(如维生素AD缺乏导致夜盲、骨骼疼痛)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在诊断慢性胆管炎时,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血液检查中,肝功能指标是重要依据,比如胆红素升高(提示胆汁淤积)、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显著升高(反映胆管损伤),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还可能检测出抗线粒体抗体(AMA)等特异性自身抗体,这是诊断该疾病的重要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则能帮助医生直观观察胆管的形态变化,比如腹部超声可以初步排查胆管扩张或狭窄,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是诊断慢性胆管炎的关键检查,它能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的走行和结构,判断是否存在弥漫性狭窄、扩张或胆管壁增厚,对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尤为重要。有时医生还会建议进行肝穿刺活检,通过获取少量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胆管损伤和炎症的程度,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慢性胆管炎的治疗核心是“控制炎症、改善胆汁淤积、保护肝功能、预防并发症”,由于疾病具有慢性进展的特点,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治疗和管理。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目前临床上常用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这种药物可以改善胆汁的流动性,保护胆管上皮细胞,延缓疾病进展,根据《中国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诊疗指南(2021年)》推荐,早期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长期预后,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对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治疗则更侧重于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医生可能会使用利胆药物改善胆汁淤积,同时针对胆管狭窄等问题,可能需要通过内镜下介入治疗(如胆管扩张、放置支架)来恢复胆汁流通,减少胆管感染的风险。

除了药物和介入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对慢性胆管炎患者也非常重要。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减少肝脏和胆道的负担;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预防骨质疏松,具体补充剂量可咨询医生。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轻柔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有助于改善乏力症状,增强身体抵抗力。此外,定期复查是长期管理的关键,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进一步进展。

慢性胆管炎虽然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但只要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控制病情,保护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记住,胆道健康的维护是一场“持久战”,科学管理才能让身体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作者:付华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