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肠结核:这些隐藏的危害需要早知道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2 浏览次数:
提到结核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肺结核,却很少关注发生在肠道的结核——肠结核。实际上,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就像肠道里隐藏的“慢性破坏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但若长期忽视或治疗不及时,会逐渐损伤肠道功能,甚至引发全身并发症,对健康造成多方面危害。了解这些潜在风险,能帮助我们更早发现、更规范治疗,避免病情迁延。
肠结核最直接的危害是对肠道本身的慢性损伤,这种损伤会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侵犯回盲部(小肠和大肠的连接处),也可能累及结肠、直肠甚至小肠上段,它会在肠道黏膜内不断繁殖,引发慢性炎症,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这些溃疡通常较深,甚至会穿透肠壁肌层,不仅会引起长期腹痛,还可能导致肠道出血——少量出血时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大量出血则会出现黑便或鲜血便,长期慢性出血会导致贫血,让患者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更危险的是,深溃疡可能穿透肠壁全层,引发肠穿孔,肠内容物进入腹腔会导致急性腹膜炎,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高热等急症,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
随着病情迁延,肠道的慢性炎症会逐渐导致纤维组织增生,使肠壁增厚、变硬,肠腔变窄,进而引发肠梗阻。这种肠梗阻多为慢性、不完全性梗阻,早期表现为进食后腹胀、腹痛、恶心,排便排气减少,随着肠腔狭窄加重,可能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此时患者无法排便排气,腹痛剧烈且持续,还会出现呕吐,若不及时干预,会导致肠道缺血、坏死,同样面临手术风险。此外,部分肠结核患者会出现肠道与周围器官的异常通道,即瘘管,比如肠与肠之间形成内瘘,导致食物绕过正常消化部位直接进入下段肠道,影响营养吸收;若形成肠瘘与膀胱、阴道相通,则会出现粪便从尿液或阴道排出的情况,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增加感染风险,治疗难度也会显著增加。
除了肠道局部危害,肠结核作为全身性感染疾病,还会对身体整体状况造成影响。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繁殖会消耗大量营养,导致患者出现长期低热(多为午后低热)、盗汗(夜间睡时出汗,醒后汗止)、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会逐渐削弱身体抵抗力,让患者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感染,形成“免疫力下降—感染加重”的恶性循环。对于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的患者,肠结核还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病情,比如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糖控制难度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加重,进一步损害器官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肠结核若治疗不规范或擅自停药,还可能导致病情复发或产生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本身繁殖周期长,治疗需要长期、规律用药,若患者因症状缓解就自行减量或停药,未被完全清除的细菌会再次活跃,导致炎症复发,且反复感染会增加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使得后续治疗可用药物减少,治疗周期延长,甚至可能发展为耐多药肠结核,治疗成功率显著下降,长期危害更大。此外,部分肠结核患者可能合并肺结核,若未及时发现,还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给家人或密切接触者,造成他人感染,这也是肠结核不可忽视的间接危害。
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21年版)》,肠结核的治疗需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通过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上述危害发生。因此,若出现长期腹痛、腹泻或便秘交替、低热、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尽早明确诊断;确诊后务必遵医嘱坚持治疗,不可擅自调整用药,同时注意补充营养、规律作息,增强身体抵抗力,才能更好地抵御疾病,减少危害。记住,肠结核的危害虽多,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规范管理,就能有效控制病情,保护肠道健康,恢复正常生活。
作者:付华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