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中的营养支持:为术后康复“加油”,直面优化与挑战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1 浏览次数:
外科手术对身体而言是一次“创伤应激”,而营养就像术后康复的“燃料”——充足且合适的营养支持,能帮患者更快恢复体力、减少感染风险、缩短住院时间。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精准提供营养、避开误区,仍需科学应对。
一、为什么说“营养支持”是外科术后的“刚需”?
手术会导致身体代谢加快,蛋白质、能量消耗剧增:一方面,伤口愈合需要大量优质蛋白(如胶原蛋白合成);另一方面,术后卧床、应激反应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此时若营养跟不上,会直接影响康复:
1、轻则延长伤口愈合时间,增加腹胀、便秘等消化道不适;
2、重则引发感染(如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瘘(消化道手术常见并发症),甚至增加再入院风险。
尤其对老年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就存在营养不良的人群,营养支持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二、优化术后营养支持:这3个“策略”要抓牢
科学的营养支持并非“多吃补品”,而是根据手术类型、患者身体状况“量身定制”,核心原则是“尽早启动、循序渐进、精准匹配”。
1. 启动时机:“早”比“等”好,术后24小时是关键
过去认为“术后要禁食,等排气后再吃饭”,如今临床指南已更新:只要患者没有严重呕吐、肠梗阻等禁忌,术后6-24小时内即可开始少量肠内营养(如口服清淡流质、肠内营养制剂)。
比如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早期通过鼻饲管给予易消化的肠内营养,能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减少肠道细菌移位(降低感染风险);
非胃肠手术(如骨科、肝胆手术)患者,术后6小时可尝试喝温水、米汤,逐步过渡到粥、蛋羹等半流质,再到正常饮食。
2. 营养搭配:“蛋白质”是核心,兼顾能量与维生素
术后营养的关键是“高蛋白、适量能量、充足维生素矿物质”:
优先补蛋白:每天每公斤体重需1.2-2.0克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鱼肉、瘦肉、豆制品),比如60公斤患者每天需72-120克蛋白(约2个鸡蛋+1杯牛奶+150克鱼肉),促进伤口愈合和肌肉修复;
能量要够但不超标:根据活动量计算,一般每天每公斤体重25-30千卡(如60公斤患者每天需1500-1800千卡),避免过度喂养增加胃肠负担;别忘维生素和纤维:多吃新鲜蔬果(如菠菜、橙子、猕猴桃),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蛋白合成)、钾(预防术后低钾血症)和膳食纤维(预防便秘)。
3. 方式选择:“能口服不鼻饲,能肠内不肠外”
营养支持分“肠内营养”(通过胃肠道吸收,如口服、鼻饲)和“肠外营养”(通过静脉输注,如营养液),优先选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消化过程,能保护胃肠功能;仅当患者无法经胃肠道进食(如严重肠梗阻、吻合口瘘)时,才选择肠外营养,且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输注速度和总量,避免肝功能损伤、血糖波动等问题。
三、临床实践中的“挑战”:这些问题需重视
尽管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不少难题,需要医患共同应对:
1. 患者认知误区:“不敢吃”“瞎进补”都不可取
部分患者担心“吃多了会胀气”,术后长期只喝米汤、粥,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伤口愈合慢;
另有患者盲目吃“补品”(如大量蛋白粉、人参),反而加重肝肾负担,或因过于油腻引发腹泻。
应对:医生需根据患者手术类型(如胃肠手术需清淡,骨科手术可适当增加钙摄入)制定饮食计划,家属可记录患者进食量和有无不适,及时与医护沟通调整。
2. 特殊人群的“适配难”:老年、糖尿病患者需“个体化”
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弱、牙口差,需将食物切碎煮软(如鱼泥、豆腐羹),或选择易吸收的肠内营养制剂;
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波动大,需在补营养的同时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糖、高蛋白的食物(如无糖酸奶、清蒸鱼),并监测血糖。
3. 营养评估“不及时”:术前没筛查,术后难补救
部分患者术前已存在营养不良(如肿瘤患者、长期卧床者),但未被及时发现,术后再启动营养支持,效果会打折扣。
应对:目前医院已推广“术前营养筛查”(如通过体重变化、饮食情况评估),若发现营养不良,术前1-2周就开始补充营养,为手术“储备能量”。
四、总结:营养支持是“康复伙伴”,科学应对是关键
外科术后的营养支持,不是“额外选项”,而是“治疗组成部分”。对患者和家属而言,要记住“三不”:不盲目禁食、不随意进补、不忽视不适;对医护人员而言,需通过精准评估、个体化方案,帮患者“吃对营养、补对能量”。
只有医患共同重视、科学配合,才能让营养支持真正发挥作用,助力患者更快、更安全地回归正常生活。
作者:黄秀超
单位:石阡县人民医院
科室:普外科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