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疝气:普外科小知识,守护健康大作用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1 浏览次数:
在普外科常见疾病中,阑尾炎和疝气十分高发,不少人因对它们缺乏了解,延误治疗或陷入认知误区。掌握这些“小知识”,能帮我们及时应对、科学处理,为健康筑起防线。
一、急性阑尾炎:别把“腹痛”当小事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之一,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阑尾穿孔、腹腔感染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识别关键信号: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起初疼痛可能集中在肚脐周围或上腹部,几小时后逐渐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同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但老人、小孩或孕妇症状可能不典型,部分人仅表现为轻微腹痛或腹胀,需格外警惕。
避开治疗误区:很多人认为“吃点消炎药就能好”,实则错误。急性阑尾炎一旦发作,阑尾管腔多已堵塞,单纯用药无法根治,反而可能掩盖病情,增加穿孔风险。目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1-2天即可下床活动,一周左右就能恢复正常生活。
预防小贴士: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蔬菜水果,预防便秘(便秘时肠道压力大,可能诱发阑尾管腔堵塞);饭后不要立即剧烈运动,减少肠道蠕动异常的概率。
二、疝气:“鼓包”别忽视,早治少遭罪
疝气俗称“小肠气”,是腹腔内器官(如小肠、大网膜)通过腹壁薄弱处或孔隙突出形成的包块,常见于腹股沟区、腹部切口附近等部位,老人、小孩和长期腹压高(如慢性咳嗽、便秘)的人群是高发群体。
快速识别方法:疝气最明显的表现是身体局部出现“可复性包块”——站立、咳嗽、用力排便时,包块会突出;平躺或用手按压时,包块可回纳腹腔。若包块突然无法回纳,同时伴随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可能是“疝气嵌顿”,需立即就医,否则可能导致肠坏死,后果严重。
治疗核心原则:疝气无法通过药物治愈,手术是唯一根治手段。很多老人担心手术风险,选择“拖延”,反而让腹壁缺损越来越大,增加嵌顿风险。目前主流的腹腔镜疝修补术,仅需几个小孔就能完成手术,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1-2天即可出院,复发率低于1%。儿童疝气(多为先天性腹壁发育不全所致)若在1岁内未自愈,也需及时手术,避免影响生殖系统发育。
日常防护要点:避免长期重体力劳动,提重物时注意用力方式;慢性咳嗽、便秘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腹压持续升高;肥胖人群可适当减重,增强腹壁肌肉力量;儿童避免长时间哭闹,降低腹腔压力。
三、普外科:小知识背后的“健康守护力”
阑尾炎、疝气看似“常见”,却暗藏健康风险。普外科医生不仅能通过精准手术解决问题,更能通过科普知识,帮大家建立“早发现、早治疗”的意识——比如区分“普通腹痛”和“阑尾炎痛”,识别“疝气包块”和“普通肿胀”,这些“小知识”能让我们在疾病初期就抓住治疗时机,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姓名:黄秀超
医院:石阡县人民医院
科室:普外科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