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里的“小伤口”从哪来?胃溃疡的常见诱因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1 浏览次数: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饭后突然感到上腹部隐隐作痛,有时还会伴有反酸、嗳气,甚至在空腹时疼痛会更加明显,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自己患上了胃溃疡。胃溃疡就像胃黏膜上出现的“小伤口”,虽然常见,但若不及时找到诱因并调整,可能会反复困扰我们的生活。要想更好地应对它,先得弄明白:这些“小伤口”究竟是怎么来的?

最主要且被全球医学指南广泛认可的诱因,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据《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共识(2022年,南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的首要病因,约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80%的胃溃疡都与它有关。这种细菌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存活,它会黏附在胃黏膜表面,释放出毒素破坏黏膜的保护屏障,原本能抵抗胃酸的胃壁失去了“保护伞”,就容易被胃酸侵蚀形成溃疡。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因为它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出现溃疡症状后才被发现,而一旦感染未清除,胃溃疡就很容易反复发作。

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诱发胃溃疡的重要“推手”。比如有些人偏爱辛辣、过烫的食物,像火锅、麻辣烫、刚出锅的热汤等,这些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长期反复刺激会让胃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的状态,时间久了就可能出现破损,进而发展成溃疡。还有的人因为工作忙碌,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或者吃饭时狼吞虎咽,这些行为会打乱胃的正常节律——胃会在固定时间分泌胃酸来消化食物,若长时间空腹,胃酸没有食物中和,就会直接刺激胃黏膜;而暴饮暴食则会让胃突然承受过大的消化压力,胃壁肌肉过度扩张,也容易损伤黏膜。另外,长期大量饮用咖啡、浓茶或酒精,也会对胃黏膜造成伤害,比如酒精会直接破坏胃黏膜的脂质层,让胃酸更容易接触并损伤黏膜细胞,增加胃溃疡的发病风险。

精神心理因素对胃健康的影响,也常常被人们忽视,但现代医学研究早已证实两者密切相关。《中国消化性溃疡诊疗共识意见(2021年,上海)》中提到,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的功能。当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时,体内会分泌更多的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导致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减少,让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同时还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多,双重作用下,胃黏膜就更容易出现损伤,形成溃疡。比如很多人在经历重大考试、工作变动或家庭变故后,会突然出现胃部不适,这就是精神压力影响胃健康的典型表现,若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诱发或加重胃溃疡。

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成为胃溃疡的“隐形诱因”。其中最常见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这些药物常用于缓解疼痛、消炎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它们会抑制胃黏膜中一种重要的保护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胃黏膜的保护功能减弱,从而增加溃疡的发生风险。根据临床数据,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人群中,约有10%-25%会发生消化性溃疡。除了非甾体类抗炎药,某些激素类药物、抗凝药等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刺激,若因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胃黏膜受损。

胃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胃溃疡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常见诱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胃溃疡——比如定期检查幽门螺杆菌、养成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学会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在用药时关注胃黏膜保护等。只有从源头规避这些风险,才能让胃黏膜远离“小伤口”,让我们的消化系统保持健康状态。

作者:陈治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