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胃里总“反酸”,了解胃酸异常的常见原因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1 浏览次数: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饭后没多久,胸骨后突然泛起一阵烧灼感,嘴里还会尝到酸溜溜的味道,有时甚至会在夜里被这种“反酸”的感觉弄醒,这其实都与胃酸的异常变化有关。胃酸本是胃里不可或缺的“消化助手”,正常情况下能帮助分解食物、杀灭有害细菌,但当它的分泌量失衡或“走错了地方”,就会引发不适。要想缓解这种困扰,首先需要弄清楚:到底哪些因素会让胃酸变得“不听话”?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酸分泌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点在权威医学指南中早已明确。根据《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共识(2022年,南昌)》,幽门螺杆菌不仅会损伤胃黏膜,还会通过释放毒素干扰胃内正常的酸碱平衡调节机制。这种细菌在胃内定植后,会刺激胃壁细胞分泌更多胃酸,同时还会破坏胃窦部的“抑酸信号”,让胃酸分泌失去控制。很多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细菌长期“作祟”,胃酸分泌逐渐失衡,就会出现反酸、烧心等不适,若不及时干预,还可能进一步诱发胃炎、胃溃疡等问题。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诱发胃酸异常的“日常推手”,很多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踩了“雷区”。比如有些人偏爱辛辣、过酸的食物,像辣椒、大蒜、柠檬、醋等,这些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促使胃壁细胞分泌更多胃酸;还有的人喜欢吃油炸、高脂肪食物,比如炸鸡、薯条、肥肉等,这类食物会延缓胃的排空速度,让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进而持续刺激胃酸分泌,同时还可能松弛食管下括约肌,让胃酸更容易反流到食管。此外,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习惯也会打乱胃酸分泌节律——胃会在固定时间分泌胃酸以准备消化食物,若长时间空腹,胃酸没有食物中和,就会在胃内蓄积;而突然大量进食则会让胃内压力骤增,可能导致胃酸反流。还有睡前吃宵夜、喝咖啡、浓茶或饮酒等习惯,也会刺激胃酸分泌,尤其是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屏障,降低胃的抗酸能力。
精神心理因素对胃酸的影响,常常被人们忽视,但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两者关系密切。《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共识意见(2020年,北京)》中提到,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压力过大的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酸分泌。当人处于负面情绪中时,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激活胃黏膜的神经末梢,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同时,压力还会影响胃肠蠕动和排空功能,导致胃内食物滞留,进一步加重胃酸蓄积。比如很多人在考试、加班、面临重要决策时,会突然感到胃部不适、反酸,这就是精神压力影响胃酸分泌的典型表现。长期的情绪问题若得不到缓解,会让胃酸异常成为“常态”,反复引发不适。
某些药物的长期服用,也可能成为胃酸异常的“隐形诱因”,需要特别留意。其中最常见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这类药物常用于缓解疼痛、消炎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它们会抑制胃黏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是保护胃黏膜、调节胃酸分泌的重要物质,缺乏后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同时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此外,某些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平喘药(如β2受体激动剂)等,也可能通过松弛食管下括约肌或影响胃动力,间接导致胃酸反流。很多人可能因为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但往往忽略了它们对胃酸的影响,若不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就可能出现反酸、烧心等不适,甚至损伤胃黏膜。
胃酸的正常分泌是胃肠健康的基础,而胃酸异常并非“突然发生”,更多是长期不良因素积累的结果。了解这些常见原因后,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定期检查幽门螺杆菌、养成规律清淡的饮食习惯、学会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服用药物时关注胃部反应等。只有从日常细节入手,减少对胃酸分泌的不良刺激,才能让胃酸回归“本职工作”,远离反酸、烧心等困扰,守护胃肠健康。
作者:陈治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