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胃里“胀鼓鼓”还老嗳气?这些常见原因要知道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1 浏览次数: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饭后总觉得胃里像塞了个气球,胀得难受,还忍不住频频嗳气,有时嗳气后会稍微舒服些,但没过多久腹胀感又会回来,甚至影响到正常的进食和生活。胃胀和嗳气看似是小毛病,却可能反复困扰我们,其实这背后往往藏着身体发出的“信号”,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更好地缓解不适。那么,到底哪些因素会导致胃里“胀鼓鼓”还老嗳气呢?

胃肠动力不足是引发胃胀和嗳气的常见原因之一,这一点在权威医学指南中也有明确提及。根据《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共识意见(2022年,广州)》,胃肠动力障碍会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无法及时被消化和排空,食物在胃内发酵后会产生大量气体,这些气体积聚在胃内就会引起腹胀,而当胃内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气体就会通过食管排出体外,形成嗳气。很多人之所以会出现胃肠动力不足,可能与长期缺乏运动、久坐不动有关,身体活动量过少会让胃肠蠕动速度减慢;也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胃肠功能逐渐衰退,肌肉收缩能力下降,导致动力减弱;此外,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也会打乱胃肠的正常节律,影响动力调节,进而引发胃胀和嗳气。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胃胀嗳气的“日常诱因”,很多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伤胃的习惯。比如有些人吃饭时速度太快,狼吞虎咽间会咽下大量空气,这些空气进入胃内后无法被吸收,就会导致胃内气体增多,引发腹胀和嗳气;还有的人喜欢边吃饭边说话、边吃饭边刷手机,同样会让空气随食物一起进入胃肠道。在食物选择上,偏爱容易产气的食物也会加重症状,像豆类(黄豆、黑豆)、洋葱、红薯、碳酸饮料、牛奶(部分人乳糖不耐受)等,这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较多氢气、甲烷等气体,若一次性摄入过多,气体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导致胃胀。此外,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方式,会让胃突然承受过大的消化压力,或让胃长时间处于空虚状态,打乱胃的消化节奏,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排空,进而诱发腹胀和嗳气;而长期吃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会刺激胃肠黏膜,影响胃肠功能,也可能间接导致气体积聚。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会影响胃酸分泌,也可能引发胃胀和嗳气,这一关联已被多项研究和指南证实。《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共识(2022年,南昌)》指出,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后,会释放毒素损伤胃黏膜,破坏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同时还可能影响胃肠动力,导致食物消化速度减慢,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并发酵产气,进而出现胃胀、嗳气等不适。很多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胃黏膜损伤逐渐加重,消化功能受到影响,胃胀嗳气的症状就会逐渐显现,若不及时清除细菌,这些不适可能会反复出现,甚至还可能诱发胃炎、胃溃疡等更严重的问题。

精神心理因素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常常被人们忽视,但现代医学早已证实,情绪问题与胃胀嗳气密切相关。《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共识意见(2022年,广州)》提到,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压力过大的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一方面会抑制胃肠蠕动,导致食物排空延迟,引发腹胀;另一方面会影响胃肠的感觉功能,让人体对胃内气体的敏感度增加,即使是少量气体也会让人感觉明显腹胀,进而诱发嗳气。比如很多人在面临考试、工作变动、家庭矛盾等压力事件时,会突然出现胃胀嗳气的症状;而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会让这种不适成为“常态”,形成“情绪差→胃肠不适→情绪更差”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症状。

胃胀和嗳气虽然常见,但并非无法缓解,关键在于找到背后的原因并及时调整。了解这些常见诱因后,我们可以从日常细节入手改善——比如吃饭时放慢速度、避免边吃边说话,减少产气食物的过量摄入,坚持适量运动促进胃肠蠕动,学会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若怀疑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及时检查。只有呵护好胃肠功能,才能远离“胀鼓鼓”和嗳气的困扰,让消化系统保持轻松舒适的状态。

作者:陈治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