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吃点东西就“不消化”?聊聊胃动力不足的常见诱因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1 浏览次数: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扰:明明只吃了平常饭量的一半,却总觉得胃里沉甸甸的,食物像堵在肚子里不往下走,有时还会伴着腹胀、嗳气,甚至到了下一餐时间仍没有饥饿感,这其实很可能是胃动力不足在“作祟”。胃动力就像胃肠消化的“推进器”,负责将食物研磨、搅拌后推向肠道进一步消化吸收,一旦这个“推进器”动力减弱,消化过程就会变慢。要想改善这种“不消化”的状态,首先得弄清楚:到底哪些因素会让胃动力“掉链子”?

年龄增长与生理机能衰退是导致胃动力不足的自然因素,这一点在临床观察中十分常见。随着年龄逐渐增加,人体各器官功能会慢慢衰退,胃肠平滑肌也不例外——胃壁肌肉的收缩力度会减弱,蠕动频率会降低,就像老化的机器动力不足,无法高效完成食物的研磨和推送工作。有研究数据显示,40岁以后,胃动力相关的功能指标会出现明显下降,60岁以上人群出现胃动力不足的概率会显著升高,这也是很多老年人常觉得“吃不动”“消化慢”的主要原因。这种因年龄导致的胃动力变化虽然是自然规律,但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其衰退速度,减轻不适症状。

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让胃动力逐渐“退化”的重要人为因素,很多人可能在日常饮食中不知不觉就损伤了胃动力。比如有些人偏爱油炸、肥肉、黏性食物等难以消化的食物,这类食物需要胃花费更多精力去研磨和消化,长期大量摄入会让胃一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就像长期负重运行的机器容易出现损耗,时间久了胃壁肌肉的收缩能力就会减弱,进而导致动力不足。还有些人吃饭时狼吞虎咽,食物没有充分咀嚼就进入胃部,大块的食物会增加胃的研磨负担,同时还可能咽下过多空气,进一步影响胃的正常蠕动;而暴饮暴食或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方式,会打乱胃的消化节律——突然大量进食会让胃急剧扩张,损伤胃壁肌肉;长时间空腹则会让胃处于“闲置”状态,肌肉得不到规律刺激,动力也会慢慢减弱。此外,长期喝浓茶、咖啡或过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影响胃肠神经对蠕动的调节,也可能间接导致胃动力下降。

精神心理因素对胃动力的影响,常常被人们忽视,但现代医学研究已明确两者的密切关联。根据《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共识意见(2022年,广州)》,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压力过大的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胃肠功能的正常调节。当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时,体内会分泌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抑制胃肠神经的兴奋度,导致胃壁肌肉收缩无力,蠕动速度减慢,进而引发胃动力不足。比如很多人在面临重要考试、频繁加班、家庭矛盾等压力事件时,会突然觉得“没胃口”“吃了不消化”;而长期的情绪问题若得不到缓解,会让胃动力不足成为“常态”,形成“情绪差→胃动力弱→消化差→情绪更差”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症状。

某些疾病与药物的影响,也是导致胃动力不足的常见诱因,需要特别留意。在疾病方面,胃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部疾病,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和胃肠神经,影响胃壁肌肉的正常收缩功能,进而导致动力下降——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会释放毒素干扰胃肠动力调节,这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共识(2022年,南昌)》中也有相关提及;而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全身性疾病,会影响神经传导和肌肉功能,间接导致胃肠动力减弱。在药物方面,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会产生影响胃动力的副作用,比如阿片类止痛药(如吗啡、羟考酮)、部分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等,这些药物会抑制胃肠蠕动,导致食物排空延迟。很多人可能因为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但往往忽略了它们对胃动力的影响,若出现明显的“不消化”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看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胃动力不足并非“突然发生”,更多是长期因素积累的结果,了解这些常见诱因后,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比如根据年龄变化调整饮食结构,养成细嚼慢咽、规律进食的习惯,学会通过运动、放松等方式缓解压力,服用药物时关注胃部反应。只有从日常细节入手,减少对胃动力的损伤,才能让胃肠这个“消化推进器”保持活力,远离“不消化”的困扰。

作者:陈治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