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发炎?找找这些原因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1 浏览次数:

提到消化道炎症,很多人首先想到胃炎、肠炎,却很少关注位于胃和大肠之间的小肠。其实小肠作为消化吸收的“核心器官”,也可能因为各种因素出现炎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肠炎。患上小肠炎后,人会出现脐周阵发性腹痛、稀水样腹泻,严重时还可能伴随发热、脱水,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会打乱正常生活。要想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小肠炎,首先得弄清楚:到底哪些因素会让小肠“发炎”?

感染是引发小肠炎最主要的原因,这一点在临床诊疗和权威指南中均有明确依据。根据《中国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2020年)》,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入侵小肠黏膜,会直接破坏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比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这些病毒常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进入人体后会在小肠黏膜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黏膜细胞受损,影响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进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尤其在秋冬季节,这类病毒性小肠炎容易在人群中传播。细菌感染则多与吃了变质食物有关,比如食用了被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污染的肉类、蛋类,细菌会在小肠内释放毒素,刺激黏膜引发炎症,除了腹痛腹泻,还可能伴随发热、恶心呕吐。此外,寄生虫感染虽然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导致小肠炎,比如蓝氏贾第鞭毛虫,常通过饮用未经彻底消毒的水进入人体,寄生在小肠内破坏黏膜,引发慢性腹泻。

不良饮食习惯是诱发小肠炎的“日常推手”,很多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给小肠带来了负担。比如有些人偏爱吃生冷食物,像生鱼片、未煮熟的海鲜、刚从冰箱拿出来的水果等,这些食物的低温会刺激小肠黏膜,导致黏膜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和黏膜的修复能力,若食物本身携带少量病原体,低温还可能降低小肠的抵抗力,让病原体更容易引发炎症。还有些人喜欢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花椒、麻辣火锅等,这些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直接刺激小肠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长期大量食用会让黏膜反复受损,增加小肠炎的发病风险。此外,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规律也会伤害小肠,突然摄入大量食物会让小肠瞬间承受过大的消化压力,蠕动速度加快,可能导致黏膜摩擦受损;而饥一顿饱一顿则会打乱小肠的消化节律,影响消化酶的正常分泌,让小肠处于“时忙时闲”的不稳定状态,进而降低对病原体和刺激物的抵抗力,诱发炎症。

药物副作用或滥用药物也可能导致小肠炎,这一诱因常常被人们忽视。比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像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虽然能缓解疼痛、消炎,但会抑制小肠黏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是保护小肠黏膜、维持黏膜屏障功能的重要物质,缺乏后会让小肠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进而引发炎症,部分人服用后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若不及时调整用药,炎症可能会反复。此外,滥用抗生素也可能导致小肠炎,抗生素在杀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破坏小肠内正常的菌群平衡,让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过度繁殖,进而引发“抗生素相关性小肠炎”,表现为腹泻、腹胀,严重时还可能出现便血。还有一些药物,比如某些化疗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对小肠黏膜造成损伤,导致炎症反应,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自身免疫因素引发的小肠炎虽然相对少见,但也需要重视,这类小肠炎多与身体免疫系统异常有关。比如克罗恩病,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可累及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小肠是常见的受累部位之一,根据《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共识意见(2022年)》,克罗恩病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有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小肠黏膜,导致黏膜反复受损、出现炎症,症状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病情容易反复发作,需要长期管理。此外,过敏性紫癜也可能累及小肠,这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免疫系统异常会导致小肠黏膜下血管出血、水肿,引发炎症,除了腹痛、腹泻,还可能伴随皮肤紫癜、关节疼痛等症状,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

小肠炎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常见诱因后,我们就能从日常细节入手预防。比如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变质食物;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辛辣刺激;服用药物时遵医嘱,不滥用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果出现持续腹痛、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让小肠尽快恢复健康,重新发挥消化吸收的“核心作用”。

作者:王晶

作者单位:贵阳市云岩区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