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里长了“小疙瘩”?日程注意事项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1 浏览次数:

不少人在体检做胃镜时,会偶然发现胃里长了像“小疙瘩”一样的东西,医生通常会称之为“胃息肉”,这让很多人既疑惑又担心:自己平时没什么不舒服,怎么胃里会突然长息肉?其实胃息肉的形成并非毫无征兆,而是长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诱因,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它的由来,还能更好地做好预防。那么,到底哪些因素会让胃里长出息肉呢?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息肉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点在权威医学指南中已有明确结论。根据《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共识(2022年,南昌)》,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后,会持续释放毒素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而炎症反复修复的过程中,胃黏膜细胞可能会出现异常增生,逐渐形成息肉。很多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检查胃息肉时才发现同时存在感染,这类由炎症引发的息肉多为“炎性息肉”,虽然癌变风险较低,但如果不及时清除幽门螺杆菌,炎症持续存在,息肉可能会逐渐增大,甚至增加其他类型息肉的发生概率。

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诱发胃息肉的“隐形推手”,很多人在日常饮食中不知不觉就为息肉的形成埋下了隐患。比如有些人偏爱腌制、熏烤、油炸类食物,像咸菜、腊肉、炸鸡等,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亚硝酸盐、苯并芘等有害物质,长期大量摄入会不断刺激胃黏膜,破坏黏膜的正常结构,导致黏膜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形成息肉。还有些人习惯长期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花椒、芥末等,这些食物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屏障,让胃黏膜反复处于充血、水肿的炎症状态,时间久了也可能诱发息肉。此外,长期吸烟、过量饮酒也会对胃黏膜造成伤害,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降低黏膜的修复能力;酒精则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黏膜糜烂、炎症,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成为胃息肉的诱因,这一点常常被人们忽视。其中最常见的是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这类药物常用于缓解疼痛、消炎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它们会抑制胃黏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是保护胃黏膜、维持黏膜屏障功能的重要物质,缺乏后会导致胃黏膜容易受损,长期服用可能引发胃黏膜慢性炎症,进而增加息肉的发生概率。此外,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也可能与胃息肉的形成有关,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抑制胃酸分泌,虽然能治疗胃炎、胃溃疡,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改变胃内的酸碱环境,影响胃黏膜细胞的正常生长,部分人可能会出现“胃底腺息肉”,不过这类息肉通常为良性,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后,部分息肉可能会逐渐缩小。

年龄与遗传因素,也是影响胃息肉发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从年龄来看,胃息肉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胃黏膜功能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出现细胞异常增生,形成息肉,这也是为什么中老年人在体检中发现胃息肉的概率更高。从遗传因素来看,如果家族中有成员患有胃息肉或胃癌,其他家庭成员发生胃息肉的风险也会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家族遗传的基因易感性有关,这类人群即使平时饮食习惯良好,也需要更加注意定期进行胃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息肉。

慢性胃部疾病的长期刺激,也可能导致胃息肉的形成。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类胃炎会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黏膜变薄,在炎症修复的过程中,胃黏膜细胞可能会出现代偿性增生,进而形成息肉;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也是诱发息肉的因素之一,正常情况下胃黏膜为胃型上皮,当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时,可能会转化为肠型上皮,这种化生的黏膜细胞更容易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此外,胃溃疡、胃出血等疾病在愈合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局部黏膜组织的过度修复而形成息肉,这类息肉多为良性,但仍需要定期观察,防止发生变化。 

了解了胃息肉的常见诱因后,我们可以从日常细节入手做好预防,比如定期检查幽门螺杆菌、养成清淡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长期滥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等。如果发现胃息肉,也不必过于恐慌,大多数胃息肉为良性,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随访或及时切除即可,关键是要重视诱因,做好日常防护,守护胃部健康。

作者:王晶

作者单位:贵阳市云岩区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