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肛门坠胀、排便不适?聊聊直肠炎的常见诱因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1 浏览次数: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扰:频繁想上厕所却总排不净,肛门周围有坠胀感,有时大便还会带少量鲜血或黏液,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是得了直肠炎。直肠位于消化道末端,直接与粪便接触,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刺激而引发炎症,虽然它不像胃炎、肠炎那样被频繁提及,但发作时的不适却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要想缓解这种困扰,首先得弄清楚:到底哪些因素会让直肠“发炎”?

感染因素是引发直肠炎的常见原因之一,这一点在临床诊疗中十分普遍。根据《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共识意见(2022年)》及感染性腹泻相关指南,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都可能侵袭直肠黏膜,引发急性或慢性炎症。比如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污染的生冷食物,或饮用了不洁水源,病原体进入肠道后会在直肠黏膜表面大量繁殖,释放毒素破坏黏膜屏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进而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带黏液或脓血等症状;病毒感染中,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等也可能引发直肠炎,尤其在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中更为常见;此外,阿米巴原虫、鞭毛虫等寄生虫感染,也会导致直肠黏膜受损,引发慢性直肠炎,这类感染多与接触受污染的粪便、水源有关,症状常反复出现,需要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

物理与化学刺激,是导致直肠黏膜损伤、诱发炎症的重要“推手”,很多刺激都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比如长期便秘的人群,干燥坚硬的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过长,会持续摩擦直肠黏膜,导致黏膜破损、出血,进而引发炎症,出现肛门疼痛、排便时刺痛等症状;而长期腹泻的人,频繁的排便会让直肠黏膜反复受到粪便中酸性物质、消化酶的刺激,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也容易诱发炎症。此外,不合理的肛门局部护理也可能造成刺激,比如过度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湿巾清洁肛门,或频繁用热水坐浴,会破坏肛门周围皮肤和直肠黏膜的正常保护层,降低黏膜的抵抗力,增加炎症发生的风险;还有些人因治疗其他疾病需要进行直肠灌肠,若灌肠液温度过高、过低或成分刺激,也可能直接损伤直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

饮食因素对直肠健康的影响,常常被人们忽视,但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确实会增加直肠炎的发病风险。比如有些人偏爱辛辣刺激性食物,像辣椒、花椒、生姜、大蒜等,这些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在经过直肠时,会直接刺激直肠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长期大量食用会让黏膜反复处于炎症状态,进而诱发直肠炎,很多人吃完辛辣食物后会感觉肛门灼热、排便不适,就是黏膜受刺激的典型表现。此外,长期摄入过多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粪便中的有害物质(如胆汁酸分解产物)浓度升高,对直肠黏膜的刺激增强,也可能增加炎症发生的概率;还有些人对牛奶、海鲜等食物过敏,食用后可能引发肠道免疫反应,累及直肠时就会出现直肠炎症状,如腹痛、腹泻、黏液便等。

自身免疫异常与慢性炎症性肠病,也是引发直肠炎的重要原因,这类直肠炎多为慢性,需要长期管理。根据《中国炎症性肠病诊疗共识意见(2022年)》,溃疡性结肠炎是最常见的累及直肠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有关——免疫系统错误地将直肠黏膜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黏膜反复受损、出现溃疡,典型症状为黏液脓血便、腹痛(便后缓解)、排便频繁,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若不及时控制,炎症可能逐渐向上蔓延至结肠。此外,克罗恩病也可能累及直肠,虽然不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但同样会导致直肠黏膜炎症、溃疡,表现为腹痛、腹泻、肛门周围病变(如肛瘘、肛周脓肿)等;还有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等,也可能伴随直肠炎症状,这与全身免疫系统异常对直肠黏膜的损伤有关。

其他因素,如精神心理状态、药物副作用等,也可能间接或直接诱发直肠炎。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黏膜血液供应减少,降低直肠黏膜的修复能力和抵抗力,让直肠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而引发炎症;而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损伤直肠黏膜,比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可能会抑制直肠黏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黏膜的保护功能,引发炎症;此外,盆腔放疗(用于治疗宫颈癌、前列腺癌等疾病)也可能损伤直肠黏膜,导致放射性直肠炎,表现为便血、腹痛、腹泻等症状,多在放疗后数周或数月内出现。

直肠炎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常见诱因后,我们就能从日常细节入手做好预防——比如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多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排便(预防便秘与腹泻)、学会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等。如果出现肛门坠胀、排便不适、大便带血或黏液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才能更快缓解不适,守护直肠健康。

作者:王晶

作者单位:贵阳市云岩区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