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习惯突然变了,小心结肠癌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1 浏览次数:
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原本规律的排便突然变得紊乱,有时便秘好几天,有时又频繁腹泻,大便形状也慢慢变细,甚至偶尔还会带血,一开始以为是普通肠胃问题,却在检查后被确诊为结肠癌,这让不少人感到恐慌。结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多种因素积累的结果。了解这些诱因,能帮助我们更早地做好预防,远离疾病风险。那么,到底哪些因素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概率呢?
饮食结构不合理是诱发结肠癌的重要后天因素,这一点在多项临床研究和权威指南中均有强调。根据《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年版)》,长期摄入过多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食物,会显著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比如很多人偏爱油炸食品、肥肉、加工肉类(如香肠、培根、火腿等),这类食物在肠道内消化时,会产生更多胆汁酸和胆固醇代谢产物,这些物质长期刺激结肠黏膜,可能导致黏膜细胞异常增殖,逐渐发展为癌前病变甚至结肠癌;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粪便中的有害物质与结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加,进一步加重黏膜损伤。相反,若日常饮食中能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促进肠道蠕动,缩短粪便停留时间,减少有害物质对黏膜的刺激,从而降低结肠癌的发生风险。
遗传因素在结肠癌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需要特别警惕。《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年版)》指出,若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结肠癌患者,本人患结肠癌的风险会比普通人群高2-3倍;而如果家族中存在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患病风险会进一步升高。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为例,患者青少年时期结肠内就会出现大量息肉,若不及时干预,几乎100%会在40岁左右发展为结肠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则会导致患者肠道黏膜修复功能异常,更容易出现细胞癌变。这类有遗传倾向的人群,即使没有不良生活习惯,也需要更早开始定期进行结肠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肠道慢性炎症与癌前病变的长期刺激,是结肠癌的重要“催化剂”,很多结肠癌患者都有长期肠道疾病史。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最常见的与结肠癌相关的慢性肠道炎症,根据临床数据,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病超过10年,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会每年增加1%-2%;克罗恩病累及结肠时,也会因黏膜长期反复炎症、修复,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增加癌变概率。此外,结肠息肉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如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虽然大多数息肉为良性,但随着时间推移,部分腺瘤性息肉会逐渐增大、癌变,从息肉发展为癌症通常需要5-10年。如果能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就能有效阻断癌变进程,因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及时处理肠道慢性炎症和息肉,是预防结肠癌的关键措施。
不良生活习惯的长期积累,也会逐渐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这些习惯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长期吸烟是重要诱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随血液循环进入肠道,影响肠道黏膜的正常代谢,导致黏膜细胞突变概率增加,同时还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削弱对癌细胞的清除能力;过量饮酒则会直接刺激结肠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长期饮酒还会影响肝脏功能,降低肝脏对有害物质的解毒能力,间接增加结肠癌风险。缺乏运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长期久坐不动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黏膜接触时间增加,同时还会导致肥胖,而肥胖本身就是结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人群体内脂肪细胞会分泌更多炎症因子,促进肠道炎症反应,增加细胞癌变概率。此外,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肠道功能和免疫系统,也可能间接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也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升高密切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1.2-1.5倍,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高血糖状态有关——高血糖会促进肠道细胞异常增殖,胰岛素抵抗则会影响细胞代谢,增加癌变概率;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如雌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升高,这些激素会刺激结肠黏膜细胞增殖,加速癌变进程。这类患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除了控制基础疾病,还需要更加关注肠道健康,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降低结肠癌的叠加风险。
结肠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导致,且从正常黏膜发展为癌症需要较长时间,这为我们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了机会。了解这些常见诱因后,我们可以从日常细节入手调整——保持均衡饮食、戒烟限酒、坚持运动、规律作息,有家族病史或肠道疾病史的人群定期进行肠镜筛查。只要重视预防、及时干预,就能有效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守护肠道健康。
作者:王晶
作者单位:贵阳市云岩区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