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血压背后的肾脏危机: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识别与科学管理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1 浏览次数:
在高血压引发的诸多健康问题中,高血压肾病常常因早期症状隐匿而被忽视,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作为高血压常见的靶器官并发症,它与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密切相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 年修订版)》中明确提到,拥有 5-10 年以上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肾脏受影响的风险会显著上升,且收缩压每升高 10mmHg,终末期肾病的发病风险就会增加约 20%。这种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初期阶段往往没有明显的不适表现,可一旦出现显著的肾功能异常,病情大多已发展到难以挽回的地步,因此,尽早识别并及时干预,对保护肾脏健康至关重要。
高血压肾病的发生,本质上是长期高血压对肾脏造成持续损伤的结果。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血液过滤器官,每分钟约有 1.2 升血液流经肾小球,以完成代谢废物的排出和有用物质的重吸收。当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时,肾小球内的毛细血管压力会持续升高,进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肾小球滤过膜的完整性。在疾病早期,这种损伤会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此时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虽已受损,但从身体感受上并无明显症状,很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不断进展,蛋白质漏出量逐渐增多,形成临床蛋白尿,肾小球会慢慢发生硬化,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也会随之下降,患者会出现夜尿次数增多、尿比重降低等情况,若未及时控制,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更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引发的肾小动脉硬化会进一步减少肾脏的血流灌注,形成“高血压-肾损伤-血压进一步升高”的恶性循环,让病情陷入不断加重的困境。
想要在早期发现高血压肾病,就需要熟悉它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在疾病早期,多数患者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仅有部分人会在体检时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或是出现夜尿次数增多的情况(通常每晚超过 2 次);当肾功能逐渐减退,肾脏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下降、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此时身体状态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当肾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时,体内的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就会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水肿等尿毒症症状,这意味着肾脏功能已严重衰退。此外,高血压肾病患者还可能面临血压更难控制的问题,有些患者即便联合使用多种降压药物,血压依旧持续偏高,这种“难治性高血压”很可能是肾脏已经受损的重要信号,需要高度警惕。
诊断高血压肾病,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与专业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中建议,高血压患者应定期进行尿常规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检测,且每年至少进行 1 次,这是早期发现肾损伤最关键且有效的方法。对于高血压病史超过 5 年、血压控制效果不佳的患者,如果出现持续性蛋白尿、血尿不明显,同时伴有或不伴有肾功能减退,并且排除了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等其他可能导致肾脏疾病的因素,就可以初步诊断为高血压肾病。在肾功能评估方面,血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重要指标,随着病情进展,血肌酐会逐渐升高,而 eGFR 则会不断下降,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能清晰了解肾功能的损害程度。
预防和管理高血压肾病,核心在于对血压的严格控制。《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强调,为保护肾脏功能,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对于已经出现蛋白尿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需要更加严格,以减轻肾脏承受的压力。在降压药物选择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被推荐为首选,这两类药物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延缓肾小球硬化的进程,从而起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血钾的变化,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生活方式干预对于高血压肾病患者同样不可或缺。坚持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5 克),能减轻肾脏的钠负荷,避免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血压升高和水肿问题;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等,每日每公斤体重以 0.8-1.0 克为宜,过量摄入高蛋白食物会增加肾脏的代谢负担,不利于病情控制;戒烟限酒可以减少肾血管痉挛,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为肾脏提供更稳定的血液供应;规律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压,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对肾脏造成额外冲击。此外,高血压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和某些抗生素,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务必咨询医生,确保用药安全。
总的来说,高血压肾病虽然危害较大,但并非无法应对。通过早期筛查、严格控制血压、规范用药以及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延缓病情进展,保护肾脏功能。高血压患者应将肾脏保护纳入日常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监测肾功能,不给这个“沉默的杀手”损害肾脏健康的机会,才能更好地守护全身健康。
作者:梁继红
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科室:肾内科
项目领域:高血压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