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通道”的紧急救援——贵阳市白云区人民医院成功救治急危心梗患者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0 浏览次数:

10月18日,贵阳市白云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名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开通完全闭塞的右冠后降支,并在回旋支病变处植入药物支架一枚,使患者转危为安。

患者为中年男性,有高血压和吸烟史,因“胸痛10小时,加重2小时”入院。经过紧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双支血管病变,其中最危险的是右冠后降支完全闭塞——这是引发此次急性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与常见的ST段抬高型心梗相比,其症状可能不典型,但危险程度丝毫不减。该患者右冠后降支完全闭塞,意味着一部分心肌正处于严重缺血状态。如不及时处理,将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甚至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对于急性心梗患者,尽早开通堵塞血管是救治的关键原则。

白云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决定为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手术团队首先尝试开通已完全闭塞的右冠后降支,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成型术(PTCA)并给予局部药物注射,使闭塞血管的血流恢复。考虑到患者双支血管病变的复杂情况,经与家属充分沟通并综合评估患者耐受情况后,手术团队继续在回旋支病变处植入一枚药物支架,使原狭窄病变消失。

“对于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治疗策略需要个体化制定。在开通‘罪犯血管’后,是否需要同期处理其他病变血管,需综合评估获益与风险。”心内科医生王济婧指出。此次手术采用了药物支架植入,这种支架能释放药物抑制血管内膜过度增生,降低再狭窄风险。

术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胸痛症状明显缓解,生命体征平稳。但心血管疾病的长期管理才刚刚开始。

药物治疗是基石,患者需要遵医嘱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调脂稳定斑块,以及控制血压、血糖的药物。“支架植入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尤为重要,可以有效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这一严重并发症。”王济婧强调。

生活方式的全面改善同样关键。包括彻底戒烟、限制饮酒、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和适当运动。对于高血压患者,每日盐摄入量应低于5克,注意控制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不可忽视。支架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专科门诊复查,包括血常规、血脂、心电图等检查。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要到医院复查,1年左右需进行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通畅情况。

“此例手术的成功,体现了白云区人民医院在急性胸痛救治方面的技术实力。”心内科主任宋广军表示,“血管内超声等精准评估技术的应用,使介入治疗更加‘精、准’,改善了患者预后。”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案需因人而异,需结合患者病变血管的位置、狭窄程度、心肌梗死范围、身体状况等综合考量。对于高血压、吸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应尽早干预。宋主任提醒:“戒烟是预防心血管事件最经济的措施,同时要严格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

这条生命通道的守护,需要医患共同努力,才能行之久远。

(供稿:白云区人民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