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深援黔路,李哲贤用仁心仁术架起三都“生命桥”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0 浏览次数:

在广州对口帮扶贵州的医疗队伍中,广州开发区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李哲贤,是三都县水族自治县当地同事和患者经常提起的名字。2024年10月,他跨越千里从珠江之畔来到都柳江边。原定半年的帮扶期,因目睹当地百姓对神经介入诊疗的迫切需求,他主动延长至一年。这一年,他如同一名“拓荒者”,在这片神经介入的“空白之地”上,不仅开辟出守护生命的绿色通道,更用技术与仁心,书写了东西部协作的温暖佳话。初抵三都县:在空白处钉下“第一颗钉子”。

初到三都县,李哲贤面对的是神经介入领域几乎为零的现状。急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瘤等危重症患者,往往因无法在当地得到及时救治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他迅速投入工作,在介入导管室筹建期间,从规划布局到设备配置,从制度建立到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他与其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介入室顺利投入使用,全脑血管造影术成功开展。从此,三都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完成脑血管精准检查,生命抢救的“黄金时间”被大幅缩短,为后续高难度手术奠定了坚实

今年5月,一位左侧椎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病情危急,生命垂危,李哲贤带领团队成功实施椎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历时两小时,支架精准定位并顺利植入,血流恢复通畅。患者术后康复良好,出院时送来锦旗,上书“支架植入显神通,妙手回春展新颜”。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突破,更是信心的奠基。此后,李哲贤带领团队接连完成三都县县内首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首例“颅内血管血栓去除术”等手术。截至目前,他已带领团队完成近400台神经介入手术,创造了患者“零死亡”、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极低的卓越纪录。”到“3”: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帮扶的核心不是我来做多少手术,而是我离开后,他们自己能做多少手术。”这是李哲贤始终坚持的理念。

他将大量心血倾注于人才培养,通过手把手带教,为三都县打造了一支涵盖神经内、外科的3人本土介入团队。他的学生、神经内科副主任韦英秀说:“李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技术,更让我们懂得了医者的担当。他虽然要回去了,但技术永远留下来了!这份仁心也扎下根了。”

如今,这些学生已能独立开展神经介入手术,技术的种子真正在三都县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院护的延伸

李哲贤的帮扶足迹,不仅留在医院的手术室与病房,更延伸至三都县的山野村寨。他深知基层群众健康意识薄弱,主动投身“下乡义诊+培训”工作,一年间走遍都江、周覃、大河等8个乡镇,为近2000名群众提供了免费诊疗服务。

在开展义诊的同时,他还为基层医生开展系统培训,手把手指导他们使用便携式超声设备筛查脑血管疾病,并详细讲解脑卒中的早期识别要点。他表示:“要从源头上提升百姓的健康水平,就必须让基层医生先掌握‘看家本领’。”幕:“生命桥”永驻山海间

离别之际,往昔历历在目:首例高难度手术的成功、深夜急诊介入的铃声、患者的感谢锦旗……每一个瞬间,都见证着一位援黔医者的初心与坚守。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他许下长期承诺:将通过远程会诊、定期指导等方式,持续为三都县医疗发展提供坚实支持。“我和三都的缘分,不会因我的离开而中断,”他说,“这座‘生命之桥’,我会一直守护下去。”

从珠江之畔到都柳江边,李哲贤用一年时间架起的“生命桥”,不仅连接着先进的医疗技术,更承载着医者的仁心与东西部协作的深厚情谊。如今,他播下的技术火种已在三都县茁壮成长,而这座跨越山海的“生命桥”,也将继续守护着水乡百姓的健康,让这份“山海情”在岁月中绽放温暖光芒。

(供稿:三都自治县人民院医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