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华丽:新时代麻山深处的“背篼医生”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20 浏览次数:

在敦操乡打召村,总有一个身着白大褂、背着背篼、提着医药箱的身影,匆匆穿梭在乡村小道上。她,就是乡村医生柏华丽,一位有着20余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在麻山腹地的崇山峻岭间,她一守就是二十二年。从背着背篼翻山越岭为老人量血压,到傍晚接送重病患者就医;从走村串户普及健康知识,到守住乡亲们“小病不出村”的安心——她用脚步丈量着打召村的每一寸土地,用行动践行着“白衣天使”的承诺,更用坚守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扎根麻山的初心

打召村,位于敦操乡深处的麻山腹地,是一个苗族聚居村寨。这里山高路远,自然条件恶劣,村民们看病极为不便,而柏华丽的到来,就像一道温暖的光,给这个偏远的村寨带来了健康的希望。

2002年,从黔南卫校毕业的柏华丽,放弃了进入乡镇部门的优越工作条件,毅然决定回到打召村当村医。“我老公是打召村的人,从小听说乡亲们生病却不及时就医,小病拖成大病,心里实在难受。”柏华丽说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怀揣着“守护村民健康”的初心,决心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家乡。

柏华丽的父亲对她说:“你去打召村行医,迟早有你好受的。”但丈夫罗永福理解并支持她的决定。2003年春节前,20岁的柏华丽用丈夫600元的年终奖金和父亲给的200元,购置了简单的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背上背篼,开始了她的村医生涯。

然而,一开始的路并不好走。整整一个星期,没有一个人上门看病。村民们信巫医鬼神,不信医学,认为这个年轻的女医生会害他们。

面对这样的困境,柏华丽没有气馁。她深知,要改变村民们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于是,她主动走出诊所,挨家挨户地拜访,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医学知识,告诉他们生病要及时就医。

她还为村民们免费测量血压、血糖,提供健康咨询。渐渐地,有村民开始尝试找她看病,而柏华丽总是用最真诚的态度和专业的医术,为他们解除病痛。随着时间的推移,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她的名声也在村里传开了。

就这样,慢慢地,村民们开始相信这个年轻的女医生了。而柏华丽,为了方便夜间巡诊,常常不回家,那张狭窄的就诊床,就成了她的栖身之处。

守护健康的担当

在打召村,柏华丽不仅是医生,更是村民们的健康守护者,也是党员先锋模范的践行者。她对看病的村民实行医药费减、缓、免政策,对经济困难的村民减免50%,对带钱不足的患者先治疗后还钱,对特困群众则免费医治。她的抽屉里,放着几本厚厚的账本,里面大多记录的是为村民治疗垫付的“呆账”。

多年来,她每年垫付医药费6000元左右,2003年来累计为困难群众垫付的医药费达数万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

2005年8月的一个傍晚,柏华丽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塘坎组村民罗某跑到卫生室跟她说,“柏医生,求求您快去看看我女儿!她身体虚弱半个月了,今天连起床的力气都没了,再拖下去恐怕要出大事啊!”柏华丽二话不说,背起背篼,提起药箱就往罗家赶。

赶到罗家时,罗某女儿正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得像一张纸,呼吸微弱,身体虚弱得连睁眼的力气都没有,情况十分危急。柏华丽立即展开急救措施,并果断要求转诊到县人民医院住院,但住院需要大笔钱,罗某担心最后会人财两空。柏华丽耐心地劝说:“必须马上转诊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再耽误就真的危险了!”经过劝说,家属终于答应到县城住院。

他们用竹子编成简易担架将病人抬出大山,柏华丽跟着担架队,在羊肠小道上小跑了一个半小时。

最终,她把病人护送到长顺县人民医院。入院检查后,医生告知患者属空洞型肺结核,罗某夫妇听到“肺结核”三个字,又开始慌了神,加上语言不通,根本没法和医生顺畅沟通。柏华丽立刻上前,找到主治医师,语气急切又坚定:“医生,他们是山里的村民,不会说汉语,沟通不方便。我是他们村的村医,也是一名党员,求你们一定要尽全力治疗她!”主治医师被她的执着和担当感动,立即开展治疗。经过半个月的治疗,罗某女儿终于出院。

从那以后,柏华丽在村里的威望更高了,村民们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急病重症,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她。

除了应对这些紧急情况,柏华丽还把很多精力放在基本公共卫生事业上。早年,村民们对疫苗接种的积极性不高,觉得疫苗接种对身体不好。柏华丽就背着装着疫苗的背篼,挨家挨户做工作,上门接种。“那时候,我要装三块冰块在保温箱里,再将疫苗装进去,确保疫苗的有效性。”柏华丽笑着说。“在她的努力下,打召村的疫苗接种率逐年上升,从最初的接种率不足20%提升到现在的85%以上,有效保障了村民的健康。”

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总想用自己的方式报答这位贴心的柏医生。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杀年猪,都会第一时间想起她,邀请她去家里做客。

困境中的坚守

据了解,这些年柏华丽在行医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她也经历过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儿子六岁多准备读书的时候,因为丈夫整天忙“两基”验收,自己又要奔波在山里村寨巡诊,无人照顾孩子,柏华丽对孩子亏欠了太多。

有一次农忙季节,她在卫生室连续给多位病人治疗,半个月没有回家。等她回来后,发现儿子一个人躲在床上,身上裹满了棉被,满头大汗、脸色苍白。儿子告诉她,他一个人在家害怕打雷。

从那以后,无论是白天上门接种疫苗,还是半夜三更出诊,柏华丽都背着儿子一起去。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让柏华丽产生了退却的想法。

但每当看到那些被病痛折磨的村民流露出的无助眼神,看到那些因病返贫的家庭,想到村民对她的依赖,想到当初在党旗下立下的誓言,她又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为了提升自己的医术,更好地为村民服务,柏华丽每天都会抽出至少半小时来学习相关医学知识。在没有网络的那几年,她把从学校带回来的课本都翻烂了。自从有了网络,她就选择网上听课,还珍惜上级给予的各种进修学习机会。

2017年,她被派到贵州省护理学院学习;2018年,她作为基层优秀乡村医生到省人民医院进修。2020年,她取得了“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2022年,她又取得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颁发的“高级康复理疗师”资格证。

她凭借着多年来对村民健康的守护以及作为党员的先锋模范表现,在2024年荣获全州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黔南州“百名优秀医生”“基层模范”等称号。

她的坚守与成长,恰好遇上了国家乡村医疗事业发展的东风。作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长顺县近年来持续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累计投资2亿元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其中粤黔协作资金投入580余万元新改建标准化村卫生室9个。

打召村的卫生室也搭上了这班“升级快车”,借助粤黔协作资金支持,原本狭小简陋的诊室被扩建至90平方米,划分出诊疗室、治疗室、处置室、药房等功能区域,新增了健康一体机、血糖仪、药品阴凉柜等专业设备,彻底告别了“一间房、几张桌”的旧面貌。

政策的暖阳让村医群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保障。长顺县将村卫生室纳入县域医共体统一管理,全县98名村医的月平均收入(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等)由最初的几十元提高到现在3500元以上,年收入已稳定在4.2万元以上。

从柏华丽的简易诊所,到如今设备齐全的标准化村卫生室;从收入微薄的“赤脚医生”,到如今待遇有保障、职业有奔头的基层医疗卫生骨干,这些变化背后,是国家财政投入的持续加码、是粤黔协作的精准发力,更是国家卫生健康政策落地生根的生动体现。

柏华丽已经背坏了四个背篼,如今第五个背篼依然被她背在肩上。里面装着医疗器械、药品和村民们的民情档案,走村串户,为村民免费问诊看病,延续着那份珍贵的“背篼干部精神”,也传承着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永恒初心。

如今,打召村的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没水、没电、路不通已成为历史,村民们也有了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念,但柏华丽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她将继续在麻山深处坚守,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

(本报通讯员 侯博文

编  辑:周   岩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