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砸伤命悬一线,省医多学科协作破解“创伤性凝血病”危机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13 浏览次数:

10月6日,患者张先生在劳作时被突然倾倒的大树树干砸中,当即出现颈、胸、腹及左大腿剧痛。当地医院初步诊断为全身多发骨折,因病情危重紧急转至贵州省人民医院观山院区急诊外科。

一场围绕“创伤性凝血病”的生死救援就此展开……

患者入院时已陷入失血性休克:头皮大面积撕脱(20cmX15cm)致血管持续渗血,颅骨、肋骨、腰椎及左股骨多处骨折,双侧胸腔积血。急诊团队立即启动创伤绿色通道,麻醉科快速稳定循环,输血科同步配血支援。1小时内,手术团队完成头皮血管止血及清创缝合,患者血压心率暂趋平稳。

术后转入ICU的张先生面临更凶险的挑战——凝血功能全面紊乱,血小板骤降至30x10^9/L(正常值100-300)、血红蛋白仅40g/L。省医重症团队确诊其为创伤性凝血病,一种因严重创伤触发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

创伤性凝血为何被称为“隐形杀手”?创伤性凝血(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是指创伤后由组织损伤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其相关凝血异常可表现为高凝或低凝,其特征是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不平衡,出血和 血栓风险较高。TIC是一种结合组织损伤、休克、免疫和炎症紊乱等多因素和多机制事件。致死三联症:低体温、酸中毒、凝血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死亡率倍增,极易被忽视的预警信号。张先生术后凝血功能严重异常,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的“断崖式下跌”正是典型表现。

省医团队采取针对性措施:快速输血支持,输注血小板、红细胞及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内环境,保温毯维持体温、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精准抗纤溶,使用氨甲环酸抑制过度纤溶。

经历两天持续输注血小板、红细胞及凝血因子,张先生凝血功能达到正常,血小板升至60X10^9/L,血红蛋白回升至70g/L,器官功能逐步改善。目前他已脱离生命危险,转入普通病房康复。

“创伤性凝血病是多发伤患者第二大死因,却常被漏诊。”研究显示,ISS创伤评分>15、休克指数>0.9、血乳酸>5mmol/L的患者更易并发TIC,需在黄金1小时内启动凝血功能监测及于预。此次成功救治得益于省医多学科协作(MDT)体系与精准输血策略--这正是现代创伤救治的核心竞争力。

(供稿:贵州省人民医院宣传部 米庆华)

编  辑:周    岩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