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以专业与人文守护生命尊严——写在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10-13 浏览次数:
10月11日,我们迎来又一个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
今年“实现承诺,全民享有”的主题,恰与我在清华大学安宁疗护学科带头人能力提升培训中的所学所感深度共鸣。作为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安宁疗护负责人,这段研修经历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淬炼,更是对“让每个生命优雅谢幕”这一使命的深刻践行。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疼痛科、宁养院副主任李洪广(第六排左起第三)
多元课程体系
为“疗愈与共”筑牢专业根基
本次培训从政策、临床、管理、科研、人文五大维度构建全景视野,让我对安宁缓和医疗“共”字的内涵有了立体认知。
政策与战略之“共”:国家卫生健康委郝晓宁研究员解读的政策趋势,清晰展现了国家层面将安宁疗护纳入全民健康战略的决心。当政策支持、社会参与、机构协同形成合力,“疗愈与共”才能从理念走向现实。
困境与突破之“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路桂军教授在《安宁疗护发展困境与出口》中指出,我国安宁疗护面临资源、人才、体制三重挑战——阿片类镇痛药可及性不足、全球死亡质量排名滞后,但多地试点已点亮希望:北京“分区包片”机制整合区域资源,清华长庚多学科团队(MDT)打破科室壁垒。他提出的“立法保障+数字赋能+支付改革”路径,正是“疗愈与共”的实践框架:唯有政府、机构、家庭协同,才能让“善终”成为人人可及的权利。
学科与科研之“共”:北京协和医院宁晓红主任强调的“缓和医学学科独立化”与首都医科大学郭巧红教授的“临床科研转化”理念,揭示了学科发展需“临床实践与理论创新共生”。这让我意识到,贵州的安宁疗护事业发展既要扎根临床,也要通过科研发声,为全国实践提供“西部样本”。
实务操作中的“共”:模拟“家庭会议”“病情告知”等场景的角色扮演,让我们在互动中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技巧。当扮演家属的学员含泪说出“我怕他走的时候我不在身边”时,我更深刻体会到安宁疗护的“疗愈”,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医患、家属、团队之间的情感共鸣与共同成长。
人文关怀
“生命如新”的灵魂之光
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的核心是“尊重生命”,而人文关怀正是照亮生命最后一程的光。
培训中观看的纪录片《生命的礼物》让我热泪盈眶。镜头里,晚期癌症患者李奶奶用颤抖的手写下“谢谢你们让我体面活着”,家属在告别仪式上说:“她走的时候,脸上带着笑”。这印证了南方医科大学史瑞芬教授所言:“从‘疾病照护’到‘生命守护’,本质是让患者在告别时带着对生命的眷恋而非恐惧。”
北京大学王岳教授对伦理与法律风险的解析,为“生命如新”的定义划定了底线:当患者提出“放弃有创抢救”时,我们既要尊重其自主权,也要在《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框架下让“尊严死亡”有法可依。这种“温柔而坚定”的守护,正是人文关怀的真谛。
回归实践
让“疗愈与共”在贵州落地生根
带着此次研修的启示,结合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主题,我将从四个方面推动科室发展:
强化学科建设与标准化流程。借鉴培训中学到的质量评估体系,强化科室的标准化服务流程,特别是在症状控制、心理支持等方面形成规范化操作。
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安宁疗护不是单一科室的工作,需要整合医生、护士、社工、心理师、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未来,我将积极推动建立院内多学科协作机制,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护。
加强人员培训与能力提升。利用所学知识,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特别是在沟通技巧、症状评估与控制、哀伤辅导等方面提升团队专业能力。
推动生死教育与社区宣传。通过开展“生命茶社”等活动,帮助公众打破对死亡的恐惧,正确理解安宁疗护的理念与价值。
以生命温暖生命
让“善终”触手可及
路桂军教授说:“安宁疗护是爱与希望的实践。”
研修归来,恰逢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这不仅是巧合,更是使命的召唤。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我将带领团队以“疗愈与共”之心,行“生命如新”之事,让专业与人文交织,让政策与实践共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尊严与温暖中,优雅谢幕。
这,就是我们对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最好的致敬!
(来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疼痛科、宁养院副主任李洪广)
编 辑:周 岩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