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成功举办中国-东盟交流年项目活动 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势赋能小儿骨科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9-21 浏览次数:
秋韵满黔中,医研共奋进。
9月18日至19日,中国-东盟交流年项目活动——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儿童四肢骨折规范化学习班暨SICOT中国部小儿骨科基层教育培训班暨滇黔桂地区小儿骨科技术与理念基层推广培训班,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成功举办。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相关处负责同志、所罗门群岛国家转诊医院Melly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James Hui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杜克医学院Eric教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小儿骨科学组原组长、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主任医师郭源,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小儿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建平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党委书记刘勇、院长李忠哲、副院长罗春山、副院长杨劼出席开幕式。会议期间,来自国内外小儿骨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基层医疗机构代表齐聚一堂,交流思想,碰撞心得。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骨骼健康直接关系孩子的生长发育与终身生活质量。然而,当前各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在儿童四肢骨折诊疗中,仍面临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标准不统一、复杂病例应对能力欠缺等问题,许多家庭为寻求规范诊疗奔波辗转。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小儿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吴声忠表示,对此,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主动担当、积极探索,不仅完成国内首例5G远程机器人辅助小儿骨骺阻滞手术,成功救治多例复杂病例;还牵头成立贵州省首个小儿无痛整复中心及大龄青少年保髋中心,小儿骨科手术年均超1400台次;同时落地3D打印、机器人导航等前沿技术,在小儿骨科诊疗技术规范化、流程标准化建设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鲜明的技术特色与学科优势。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杨劼介绍,此次培训既是对中国-东盟交流年“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理念的践行,引入国际先进诊疗理念,促进跨境医学交流;也是依托SICOT 中国部的专业影响力,推动小儿骨科基层教育标准化,填补基层技术短板;同时聚焦滇黔桂区域协作,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最终形成“资源共享、病例共研、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本次培训班特意邀请国内外小儿骨科领域的知名专家现场授课、答疑解惑。”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党委书记刘勇表示,一方面希望帮助基层同仁统一诊疗标准、规避临床风险,提升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处置能力;另一方面也期待推动滇黔桂地区小儿骨科同仁深度协作,构建“资源共享、经验互鉴、共同进步”的良好格局。“我们就是要把前沿技术、规范流程、先进理念‘打包’送到基层,让同仁们少跑路、多受益,推动小儿骨科诊疗标准统一、临床路径规范、技术下沉与理念更新,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守护区域儿童骨骼健康,为中国-东盟医疗协作及滇黔桂地区儿童健康事业注入新动能。”刘勇说。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小儿骨科学组原组长、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主任医师郭源则从学科发展角度分享见解。他指出,小儿骨科专业学习曲线较长,儿童四肢骨折的规范化治疗需要持续学习、不断精进。“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自1964年成立至今,已走过 60 余年历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小儿骨科专业医生,他们的身影遍布祖国各地,尤其在边远地区发挥重要作用。”郭源希望此次培训能让参会者学有所获,未来继续深耕领域,推动小儿骨科事业持续进步。
据了解,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周边外交大局,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务实合作。贵州卫生健康系统积极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交流中发出“卫健声音”。今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经全国对外友协审定,贵州省共有11个项目入选,其中医疗卫生项目4个,占比接近三分之一。本次交流活动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卫生健康领域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率先开展中国—东盟交流年项目活动,充分彰显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责任担当。活动从儿童四肢骨折规范化治疗和小儿骨科技术与理念基层推广视角,既回应了社会关切,为增进区域民众福祉、夯实中国 — 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医疗力量”,也进一步促进了儿童四肢骨折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让更多优质资源扎根贵州、辐射西南、连接东盟。

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学术授课、案例研讨、互动提问等环节轮番开展,现场氛围热烈,思想碰撞频繁。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内容“干货满满”,既更新了诊疗理念,又提升了实操能力,未来将把所学知识精准运用到基层临床工作中,切实为守护区域儿童骨骼健康、推动小儿骨科基层诊疗水平提升贡献力量。
另悉,会议期间,所罗门群岛国家转诊医院 Melly 教授还实地参观了医院,了解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康复医疗及骨科手术机器人等情况。
(本报记者 马春晓)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