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省职工医院重点科室⑩丨新生儿科:时间以秒计算,创造生命奇迹!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9-19 浏览次数:

在贵州省职工医院新生儿科,时间是以秒来计算的。电话铃声一响,便是一场生命接力的开始——值班医生提起抢救箱冲向分娩室或者手术室,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与呼吸赛跑’。”科室副主任杨正巧说道,15年坚守儿科与新生儿临床一线,她比谁都清楚:时间,是这些初生宝宝最珍贵的救命药。

病区一角


2022年3月,省职工医院新生儿科成立。成立之初就配备了专业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医护团队和国内先进的医疗设备:有创及无创呼吸机、空氧混合仪、新生儿转运箱、蓝光治疗箱等一应俱全。“这些设备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尤其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没有它们,很多孩子的救治将失去希望。”杨正巧介绍。

技术的精湛体现在方方面面。科室不仅具备新生儿转运能力,去年一年成功转运及救治了200多例危重新生儿,广泛开展新生儿PICC置管、LISA技术、PS治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腰椎穿刺术等技术,为弱小生命筑起坚实防线。“在早产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救治中,常常需要PS治疗配合LISA术或气管插管,每一项操作都环环相扣、不可或缺。”

新生儿科洪敬医生在给宝宝认真做心脏听诊


这里接诊的病种覆盖广泛,从常见的黄疸、肺炎,到危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化脓性脑膜炎等危重症。“目前接诊相对较多的是黄疸。”科室护士长郑利介绍。科室推出“新生儿远程黄疸监测”,让孩子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及时监测与专业指导,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开展的“新生儿黄疸日间光疗”不仅能加速康复,还减少了母婴分离时间,深受家长好评。

低体重早产儿救治能力是衡量一个新生儿科水平的关键。科室成功救治的最小胎龄早产儿仅29周。提到曾救治的“早到天使”——29周的宝宝“糖糖”,杨正巧记忆犹新:“当时孩子家庭困难,父亲一度想放弃。通过一次次电话和微信沟通,我们不断鼓励这个家庭,最终孩子顺利出院。现在‘糖糖’已经两岁,各方面发育得非常好,他们一家人还常常发孩子动态给我们,早就像亲人一样。”

在应对新生儿窒息、胎粪吸入综合征、败血症以及气胸等急危重症时,时间就是生命。科室的快速反应团队(RRT)与多学科协作(MDT)机制,已成为抢救流程中的“标准配置”。杨正巧回忆上个月一例出生时重度窒息合并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患儿:产房一个电话,团队瞬间响应——插管、呼吸机支持、PS治疗、抗感染……多科室联手,二十天后,孩子康复出院。“RRT和MDT,不是写在纸上的词,是跑出来的路、抢回来的命。”

新生儿科护士给患儿喂奶


目前科室共有6名医生、10名护士,团队规模不大,却通过分层培养构建人才梯队,营造出浓厚的“专科学习氛围”。全科医护秉持“严谨、细心、爱心、奉献”的理念,以精湛医术、优质护理和人性化服务呵护新生命。

技术之外,更有柔情。袋鼠式护理增强宝宝免疫力,母乳冰箱储存母爱的新鲜温度,5个咨询群内每日一医一护在线答疑,为超2000个家庭点亮养育之路……这一系列创新服务赢得家属广泛好评,而这一切更践行着“严谨、细心、爱心、奉献”的科室理念。

对于出院后的早产儿或高危儿,科室特别开设每周一天的“新生儿随访门诊”,并开设家庭式护理和育儿咨询群,帮助孩子从病房平稳过渡到家庭。“我们把健康送入家庭,把关爱延续到底。”杨正巧说。

展望未来,这个年轻科室怀揣远大志向:扎稳专科基础,建设更高级别的新生儿救治中心,去挽救更多危重小生命。“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承载着祖国的希望,我们责任很重,但脚步很稳。”杨正巧说。

在这里,生命以秒计算,却用爱丈量。贵州省职工医院新生儿科以专业和爱心,守护每一道初生之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正如杨正巧所说:“只有经过医护、家长及患儿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将'人间的天使'呵护成长。”

科室医护人员合影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