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患怪病痛苦不堪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消化内科出招终柳暗花明!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9-17 浏览次数:
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约5~10次/天,相关检查没查出问题,由于反复呕吐,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48岁贵阳男子被这突如其来的“怪病”折磨了2个多月痛苦不堪。近日,男子几经辗转来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消化内科,经专家团队中西医联合诊治,男子病情稳定康复出院。
患者2个多月前无任何诱因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吃啥吐啥,进食后加重,伴上腹部阵发性绞痛放射至腰背部,同时伴纳差、乏力,站立不稳及头昏。在外院进行腹部CT+头颅CT、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轻度食管炎”。经过对症止吐等治疗后好转出院。期间,再发呕吐,遂就诊于另外一家医院,经过腹部增强CT提示:肝门区胆管稍扩张、胃腔充盈欠佳稍水肿、增厚、左侧肾上腺稍增粗、双肾结石,对症处理后症状稍缓解,出院后再次出现呕吐及腹痛,甚至出现了干呕,症状有所加重。前前后后2个多月,检查也没有大问题,患者被这一“怪病”折磨得苦不堪言。
正当家人一筹莫展之时,朋友的亲戚曾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消化内科诊治过,该科不仅拥有先进的现代诊疗技术,在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驻黔专家的坐诊指导下,对一些疑难杂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临床疗效显著。在朋友的推荐下,几经辗转患者在家人陪伴下来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
消化内科王燕主任带领团队,认真询问患者病史,查看相关检查,全面排查病因,经过充分讨论,专家决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西医精准诊断+中医整体调理,精准对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呕吐症状缓解,继续巩固治疗,最终痊愈出院。
消化内科文蜀怡副主任医师分析,西医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解释呕吐,认为呕吐是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由延髓的呕吐中枢调控。当胃肠道黏膜受到刺激、颅内压升高、内耳前庭功能紊乱、某些药物作用或全身性疾病影响时,都会通过神经传导将信号传递至呕吐中枢,引发呕吐。常见的引发呕吐的疾病包括急性胃肠炎、胃溃疡、胆囊炎、病毒性肝炎、晕车晕船、妊娠反应以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等。西医治疗呕吐主要以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相结合。
中医治疗呕吐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内经》,对其发生的原因,论述甚详。《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中医认为呕吐的发生与人体的 “气机升降” 密切相关。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会引发呕吐。导致胃失和降的原因多种多样1、外邪犯胃。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之常,水谷随逆气上出,发生呕吐。由于季节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会不同,但一般以寒邪居多。2、饮食不节。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及不洁食物,皆可伤胃滞脾,易引起食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难运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4、病后体虚。脾胃素虚,或病后体弱,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食滞胃中,上逆成呕。
中医治疗呕吐以和胃降逆为原则。偏于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分别采用解表、消食、化痰、解郁等法。偏于正虚者,治宜扶正为主,分别采用健运脾胃、益气养阴等法。虚实兼夹者,当审其标本缓急之主次而治之。近年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消化内科在西医诊断治疗的同时,尝试运用中医耳穴埋籽、耳穴刮痧的方法,采用肝(疏肝理气)、脾(健脾化湿)、枕(安神止呕)多穴配伍,刮拭全耳,疏通少阳经络,激发经气运行,调节多个脏腑功能,身心同调,止呕的同时改善情绪与睡眠。
专家指出,呕吐虽然常见,但其不仅会影响进食和营养吸收,频繁发作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问题。因此,不能忽视呕吐,当出现呕吐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摆脱呕吐困扰,健康快乐生活。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