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祥瑶十二年扎根基层: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守护记”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9-16 浏览次数:
晨光透过八开镇的薄雾,洒在榕江县蜿蜒的山路上。十二年来,我的脚步踏遍了这里的村寨与诊室,从计生政策的宣传员到预防接种的“守门人”,从妇幼健康的守护者到疫情防控的逆行者,岗位在变,不变的是那声“守护乡亲健康”的承诺。
初到计生站:把政策讲到群众心坎里
2013年冬天,我揣着刚领到的工作证走进八开乡计生站。那时的山区,不少村民对计生政策还很陌生。我记得第一次去最远的村寨宣讲,翻了两座山才到,大姐们围着我问“优生检查要不要钱”“准生证怎么办”,我蹲在田埂上,用当地方言说政策、算明白账,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两年里,我的笔记本记满了村民的需求,也记熟了每条山路的走法——后来有人说,“小胡来了,政策就清楚了”,这便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合并后的转身:从“倒数第五”到“前三”的逆袭与两癌筛查的“声入人心”
2015年卫计合并,我成了八开镇中心卫生院的一员。先做妇幼工作时,我总在下班后整理孕产妇台账,怕漏了任何一次产检提醒;2016年接手预防接种,却迎来了“下马威”——全县考核倒数第五。看着接种室里杂乱的登记本,我咬了咬牙:“乡亲们的健康不能等。”
那段时间,我带着同事们重做台账,把每个孩子的接种时间
标成红记号;走村入户时,兜里总揣着疫苗知识宣传单,遇到老人就蹲下来画图解释。有次暴雨天,为了给偏远村寨的孩子补接种,我们踩着泥路走了两小时,鞋陷在泥里拔不出来,干脆光脚走到村卫生室。2017年考核结果出来那天,同事们在办公室欢呼——我们冲到了全县第三。窗外的山风吹进来,带着松针的清香,我知道,这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成绩。
而在妇幼工作的日常里,两癌筛查是关乎女性健康的大事。每次到村卫生室,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广播,用当地方言一遍遍讲:“姐妹们,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免费做啦,早检查早放心,明天卫生院的医生就在村部等着大家……”广播声在村寨里回荡,有人觉得“不好意思”不愿来,我就拉着村医一起上门,举着宣传册说:“这不是小事,是保命的检查啊!”有位大姐起初躲着不见,我连着三天去她家帮着喂猪、择菜,最后她红着脸跟我去了卫生院。后来筛查出早期病变及时治疗,她特意带了一袋自家种的糯米来谢我,说:“要不是你天天广播、天天劝,我这辈子可能就毁了。”看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筛查点,我知道,那一声声广播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
疫情来袭:大年初一的“逆行者”
2020年春节,疫情的消息像惊雷般炸响。格陇村成了焦点——这里大半村民在武汉务工,返乡潮汹涌。“我去格陇!”我没多想就报了名。
农历二十九到正月初一,别人阖家团圆时,我们在村口搭起帐篷,逐户登记返乡人员信息。天没亮就出发,踩着霜雪走村串户,敲门时总怕打扰村民,却被一句“你们辛苦了”暖到眼眶。每天从清晨8点忙到凌晨1点,泡面成了年夜饭,帐篷成了值班室。有位从武汉回来的大叔起初不配合,我连续三天去他家,讲政策、递口罩,最后他红着眼说:“小胡,我信你。”一个多月后,格陇村零感染,撤离那天,村民们站在村口挥手,有人塞来一袋煮熟的鸡蛋,热乎得烫手。

后来的日子里,我带着家庭医生签约手册走遍村寨,给独居老人测血压、记用药清单;新冠疫苗接种启动后,背着冷藏包翻山越岭,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接种。有位80岁的奶奶接种后拉着我的手说:“你们比亲儿女还上心。”其实我知道,这不过是把日常的工作做细了——就像2018年当妇幼科主任时,我们把全县第二的成绩稳稳拿在手里;2023年到办公室工作后,我依然记得每个村寨的名字,因为那里装着我守护过的每一个生命。
十二年如一日:那些沉甸甸的荣誉
从2018年到2024年,6张“优秀医务工作者”、“优秀护士”奖状被我压在抽屉里。它们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个起点——提醒我为什么出发,要到哪里去。
如今走在卫生院的走廊里,偶尔会遇到当年接种过疫苗的孩子,已经背着书包上学去;碰到孕期被我叮嘱过的大姐,抱着二胎来做儿保;想起那些通过两癌筛查重获健康的女性,笑着跟我分享家里的喜事。他们喊我“胡医生”,这声称呼里,藏着十二年的光阴与牵挂。
山还是那片山,路还是那些路,但我知道,我的脚步从未停歇。因为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的战场在田间地头,在诊室病房,在广播里的声声叮嘱,在每一个需要守护的瞬间——这便是我们最平凡,也最滚烫的风采。
(本报通讯员 杨芃 )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