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 | 石意芝:在岁月里生长的医者初心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9-12 浏览次数:

当白大褂的衣摆掠过诊室斑驳的光影,当听诊器的冰凉触感早已化作掌心的温度,我才惊觉,这条从医之路,已走过了二十几个春秋。站在岁月的渡口回望,那些与生命交织的瞬间,那些在治愈与被治愈中生长的感悟,如同星辰,在记忆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而一切的起点,皆源于最初那份纯粹的初心。

萌芽:一颗向往医者仁心的种子

儿时,我总爱听外婆讲述外公在五六十年代在卫生室里给病人做阑尾手术的故事以及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背着药箱走街串巷,用棉签蘸着紫药水为孩童处理伤口,用温暖的怀抱安抚病痛中的患者的从医故事。每次讲到外公的那些故事,外婆眼中闪烁的是对外公崇敬的光芒,做一名有爱的医生,像一颗种子,悄然种在了我的心里。

小时候家里穷,为了早些实现梦想,我进入县里的卫生技术学校,繁重的课业和解剖课上的挑战,曾让我一度迷茫。那些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无数个挑灯夜战背书的日子,还有第一次面对解剖标本时的恐惧与不安,都让我对从医之路产生了动摇。

但当我在临床见习中,亲眼目睹带教老师仅通过细致的问诊和查体,就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看着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那一刻,我心中的热血再次被点燃。我深刻意识到,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份承载着生命重量的使命,而我,愿意为之付出所有努力。

毕业后,我在最基层做了一名卫生员,乡村的条件尤其艰难,我成了当地村民人人称赞的“小石妺医生”。我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2年后我考上了黔东南州卫校,继续更深入的学习医疗知识。 工作以后,我更是参加了贵州广播电视学校函授学习药学知识、湘南学院本科临床医学考试、中科院心理咨询师等学习......

成长:在与生命的对话中沉淀

初次成为医师的我,怀揣着满腔热情却又手忙脚乱。最开始,在乡镇,看病、接生、缝合、打针、输液、预防接种、什么都干,却感觉什么都没干好;记得第一次独立值夜班,面对一位突然病情恶化的患者,我紧张得手心冒汗,脑海中不断回忆着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教导的处理方法。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经过一夜的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那一夜的惊心动魄,让我明白,在临床工作中,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冷静的判断、果断的决策和扎实的操作技能。

此后,调到县医院工作,我珍惜每一次进修学习机会和临床实践的机会,主动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在一次次查房、病例讨论和检查操作中积累经验,逐渐褪去了青涩与慌乱。

在与患者的相处中,我也收获了许多感动与成长。有位患慢性病的老人,每次来医院复诊都要给我带自家种的水果,他说:“看到你,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把病交给你,我放心。”还有位经肠镜检查确诊直肠癌的患者,在及时接受早期干预、癌块切除后,情绪激动地紧紧抓住我的手说:“幸好听你劝做了这个检查,你发现及时,我才有命在哦。”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疗疾病,更要给予患者心灵上的慰藉。医学是有温度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语,都可能成为患者对抗病魔的力量源泉。

坚守:在时代浪潮中守护初心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新名词不断涌现,医疗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股浪潮中,我也曾迷茫过,思考着如何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不迷失自己的初心。

参加学术会议时,我看到专家们运用先进的技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惊叹于科技为医学带来的变革;但回到日常工作中,我依然坚持认真倾听每一位患者的诉说,用最传统的触诊、叩诊为患者进行检查。因为我知道,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和人文关怀永远不可替代。

如今,我作为科室负责人,在多年的从医生涯里,我深知,穿上白大褂,就肩负起了生命的重托。在追求医术精湛的道路上,千万不能忘记,我们的初心是治病救人,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回望这条从医路,有过艰辛,有过疲惫,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成长。初心,是我踏上这条路的起点,也是我在漫长岁月中坚守的信念。未来,我愿继续以医者仁心为舟,以精湛医术为桨,在守护生命的长河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让初心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闪耀。

(来源:丹寨县人民医院 石意芝)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