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术红:执甲深耕三都水乡 书写“健康帮扶”硬核答卷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9-11 浏览次数:
2024年5月,吴术红主动接过中组部医疗“组团式”帮扶任务,扎根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他不仅担任帮扶医疗队队长,还挑起医院院长的重担,全面主持工作。从临床专家到医院管理者,身份转变带来巨大挑战,但他视之为重要使命。

到任后,吴术红迅速带领职能部门深入18个科室,全面了解医院情况。针对三都医疗“学科不全、技术薄弱、管理滞后”的困境,他确立“强二甲、创三级”目标,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人才培养为根本、管理革新为抓手”,为医院发展规划清晰路径。
“学科强则医院强,医院强则百姓安。要让三都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必须先把学科短板补起来。”基于对三都地区疾病谱的深入分析,吴术红提出“以区域疾病谱为导向的学科差异化发展策略”,着力实施“两个五工程”建设目标——打造创伤、卒中、胸痛、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同时,加快建设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025年新增耳鼻喉科。

“目前,医院胸痛中心从‘基层版’升级为‘标准版’,卒中防治中心跃升为‘示范单位’,五大急危重症中心已成功抢救患者200余例,抢救成功率较去年同期提升15%,省级重点专科建设成效显著,骨科、心内科等科室诊疗能力明显提升。”三都自治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副院长潘正杰说。
2024年12月,精神科正式开科,填补了三都自治县公立医院精神疾病诊疗的空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介入诊疗中心开始运行后,累计开展介入手术1000余例,成功实施首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肿瘤栓塞、冠状动脉介入等介入手术,实现介入手术从“0”到“规模化开展”的历史性跨越。
吴术红将人才队伍建设视为医院发展的根基工程。针对医护人员基础薄弱问题,他精准施策,创新推出“每日一讲、每月一考”机制,依托新版本科教材强化理论基础与前沿技术同步更新,全面提升团队专业素养。在分层培育体系构建上,他着力实施“攀登计划”“拔尖计划”“育苗计划”,针对不同层级医护人员开展针对性培养。同时,组织帮扶专家开展“手把手”带教,推动新技术快速转化应用。

尽管管理工作繁忙,他仍坚持亲临临床一线指导,带领骨科团队开展多种运动损伤微创手术,使更多患者重返运动,从膝关节镜到肩关节镜再到踝关节镜,常见关节镜手术实现全覆盖;从常规髋膝关节置换术到单髁置换术等的成功开展,不仅填补了区域技术空白,更标志着医院骨科诊疗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医院管理既要‘管得严’,更要‘服务好’。”吴术红创新性地提出“放开前门,守住后门”的管理理念,以精细化管理破解发展难题。他主持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地方性诊疗规范,统一诊疗标准,为医疗质量同质化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门”即门诊与急诊,他通过整合门诊资源、优化出诊医生结构,让副主任医师以上骨干医师坐诊门诊,使门诊疾病诊断准确率较之前提升12%;针对急诊患者“入院慢”问题,他建立“急诊-病房”绿色通道,将患者平均入院时间缩短40分钟。“后门”即ICU,他通过引进省级医院高层次人才担任ICU负责人,使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从75%提升至88%,从而提高门诊转化住院率,破解长期困扰医院的难题。
在推动医院发展的同时,吴术红始终聚焦群众就医需求,以服务创新破解“看病难”问题。他牵头制定《外请专家手术(会诊)管理办法》,通过“远程会诊+专家下沉”模式打破地域限制,让三都百姓无需奔波省城,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专家诊疗服务;创新推出健康管理“三级管理五向分流”模式,推动医疗服务从传统“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实现健康服务前置化、精准化。
此外,吴术红带队深入都江、周覃、大河等乡镇开展义诊巡诊、健康宣教与技术指导,累计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县域就诊率从不足82%提升至91.74%,外转病例下降44.80%,群众满意度90%以上,“家门口就医”成为越来越多三都百姓的首选。
吴术红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帮扶”初心,为三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温暖又硬核的答卷,成为水乡健康帮扶的一面旗帜。
(本报通讯员 周忠权 陈继兰)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