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互认,一单通行 ——黔东南州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9-10 浏览次数:

“真没想到,我在其他医院拍的片子,到州医院看病还能用上!”9月3日,52岁的石女士(化名)在黔东南州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病房激动地说。今年年初,她因骑电动车不慎摔倒,导致右膝韧带断裂,在老家的医院进行了核磁共振和CT检查,后来考虑到州医院设施设备更完善,决定前往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

当她来到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就诊,医生对她的病史进行了详细询问并查看了她在县医院的检查结果。“原本已经做好了重新检查的准备,没想到医生告诉我不用再做了。”石女士说,“第二天就安排了手术,今天是术后第五天,恢复情况还不错。”

 

这样便捷的就医体验,得益于黔东南州正在全面推进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今年1-8月,全州已完成结果互认220万项次,累计为群众节约重复检查费用约1180万元。

智能系统赋能,互认操作便捷高效

在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当医生为患者开具检查或检验医嘱时,系统会自动弹出智能提醒界面,显示该患者在其它医院30天内的同类项目结果。医生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互认项目,对不互认的项目填写具体理由。

“这套系统与州检查检验平台实时对接”。黔东南州人民医院信息科负责人史琳彦介绍,“既确保了医疗质量安全,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该系统还建立了完善的数据追溯机制。通过日志管理,对数据流转进行动态追踪与安全核查,实现患者信息与州平台互认结果的精准关联。目前,州人民医院已经实现了所有规定项目的互认数据上传和跨医疗机构调阅。

质控体系层层把关,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互认的前提是质量。为确保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黔东南州建立了多层次的质量控制体系。

在医疗机构层面,州人民医院影像科成立了以科主任为组长的质控小组。“精准影像,技术先行”,从设备校准、技师操作到诊断报告审核,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科室还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帮助医生发现可能存在的漏诊、误诊。

 

“我们每月都会不定期随机抽取DR、CT、MRI等各类诊断报告30-50份进行全面质控。”州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王芳清表示,“我们会拿外院的影像资料作为参考,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在州级层面,依托州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和州放射影像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定期对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督查指导。州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天胤介绍:“作为质控中心的牵头单位,我们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全州检验人员培训,邀请省级专家授课,同时每个季度都会下沉到县级医院进行现场指导。”

“两朵云”平台,构建全域数据互通高速路

要实现全州范围内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技术支撑是关键。黔东南州搭建了“影像云”和“医技云”两大平台,构建起全域数据互通的高速路。

 

“不管医院用的是哪家的信息系统,只要按照统一标准接入,就能实现数据共享。”黔东南州卫生健康局信息中心主任曾凡友说。目前,全州4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已全部接入平台,门诊检查结果保存15年,住院资料保存30年,为每个居民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奠定了基础。

然而,推进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曾凡友告诉记者,“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各医院信息化水平的参差不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州卫生健康局牵头与各大系统厂商进行集中谈判,最终使接口费用降低。对于系统功能不完善的医疗机构,州里统一提供了云平台的替代方案,快速补齐系统短板。

惠民成效显著,未来向基层延伸

黔东南州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吴娅表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最直接的成效就是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除了经济上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患者来回奔波的时间成本,提升了就医体验。”

接下来,黔东南州将持续深入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向县域医共体延伸。“我们要让这项惠民措施惠及更多的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吴娅说,“同时我们也会通过系统实时监测各医疗机构数据上传和互认运用情况,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从三甲医院到乡镇卫生院,黔东南州正在通过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这一惠民举措,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加便捷、经济、高效的医疗服务。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不仅体现了医疗服务的温度,更展现了黔东南州在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创新与担当。



(本报记者 谢雨晨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