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护理情——佛山护士麦顺和的锦屏帮扶故事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9-08 浏览次数:
2025年盛夏七月,岭南大地正值酷暑,广东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南庄医院的外二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麦顺和告别家人与同事,跨越一千多公里,奔赴贵州黔东南群山环抱的锦屏县。作为东西部医疗对口柔性帮扶人员,她将在此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医疗支援工作。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初到锦屏,亲眼目睹当地医护人员在有限条件下依然坚守岗位,感受到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深切渴望,她的内心仍深受触动。
麦顺和明白,真正的帮扶不仅要解决眼前困难,更要留下可持续的技术与能力。到岗后她立即展开调研,发现锦屏县人民医院尚未掌握PICC置管技术,许多长期输液、危重和肿瘤患者只能辗转外地求医。这一现状令她揪心,也让她找到了发力的方向。

在陌生环境中,从熟悉设备到团队磨合,每个环节都是考验。她利用休息时间精心准备课件与操作流程,手把手培训当地护理骨干。7月30日,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在麦顺和的指导下,锦屏县人民医院成功实施首例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当回血顺畅的那一刻,手术室内一片欢腾。八天后,第二例手术再度成功。从患者评估、血管选择到术后观察,她倾囊相授,确保技术真正落地。“要让这项技术留下来,造福更多患者。”说这话时,她眼中闪着光。
技术帮扶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除了推广新技术,麦顺和格外重视团队整体能力提升。她组织PICC维护专项培训,对44名护理骨干进行严格考核。看到学员们通过考核时眼中的光彩,她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正茁壮成长,将成为守护苗乡侗寨患者的重要力量。
在神经外科病房,总见她俯身指导压疮护理的身影。一位卧床多年的老人骶尾部出现四期压疮,创面复杂令人揪心。麦顺和带领护理团队仔细清创、选择敷料、调整方案,连续多日精心护理后,创面终于好转。家属紧握她的手久久不放,那一声声质朴的“谢谢”,让她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职业价值。

日常巡查中,她发现输液工具选择不当存在隐患,便立即组织安全输液培训;参与质量查房时,她优化护理检查表,使管理流程更科学实用;她还协助成立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帮助建立制度、明确职责,为当地打造了一支规范化的静脉治疗队伍。每个细节她都精益求精,因为她深知,这些看似微小的工作,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
最让她触动的是下乡义诊的经历。三次下乡,让她对这片土地爱得愈深。在苗家吊脚楼前,为老人测量血压,耐心讲解健康知识;在侗寨鼓楼边,教村民耳穴压豆,缓解病痛。她的白大褂常被乡亲们紧紧握住,粗糙的手掌传递着最真挚的感激。一位侗族老奶奶硬塞给她两个热乎乎的鸡蛋,用方言反复说着:“谢谢你啊,姑娘!”那一刻,她顿悟了医疗帮扶最本真的意义——把健康和希望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两个月转瞬即逝,离别之日终来临。让她感动的是,告别会上,当地医护人员精心准备了欢送环节,深情回忆共同奋斗的点点滴滴。年轻护士小罗抱着她哽咽:“麦老师,您不仅教会了我们技术,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护理精神。”麦顺和不禁落泪,这两个月,她付出的是专业知识,收获的却是满满的感动与成长。

山海虽远,情却相连。麦顺和带着锦屏同仁的深情厚谊踏上归途,而把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技术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她说:“帮扶是相互的温暖,锦屏给予我的,远比我所付出的更多。”这份情谊,如苗岭山间的溪流,涓涓不绝;如佛山木棉与锦屏杉木,根脉相连,共同生长。
这段跨越千里的帮扶之旅,不仅留下了新技术、新制度,更播下了两地医护深情的种子。这些种子,正在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生根发芽,静待花开。
(来源:锦屏县人民医院 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