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式”帮扶·情暖苗疆 | 陈晓琳:让康复希望在苗疆大地绽放

来源: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09-03 浏览次数:

自东西部“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佛山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等医院扎根苗疆腹地,开展结对帮扶。帮扶干部以精湛医术破瓶颈,用无私奉献诠释医者仁心,践行着使命初心。

今天,我们为您讲述佛山市中医院帮扶干部陈晓琳的故事。

姓名:陈晓琳

职称/职务:佛山市中医院主治医师、挂任台江县民族中医院推拿康复科执行主任

帮扶时间:2024.9—2025.8

苗疆大地上,有一位温暖而坚定的医者,跨越千里,从岭南佛山而来。

2024年秋,佛山市中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陈晓琳,背着行囊、怀揣使命,踏入了台江县民族中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如今,一年的帮扶期即将结束,但她的脚步从未停歇。诊室里,病情沟通依然细致入微;治疗床旁,康复指导依旧耐心温暖。她用专业与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段关于“康复”与“传承”的温暖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医者仁心的力量。

初到台江时,陈晓琳便发现科室康复评估体系的不足,许多患者错过了最佳干预期。她没有急于“开方子”,而是沉下心来,花了两周时间跟随科室医护一起查房,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下多个典型病例的诊疗难点——从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评估,到颈肩腰腿痛的康复方案制定,每一个细节都被她仔细地标注在笔记本上。

她深知,康复绝非简单的推拿按摩,而是科学的功能重建过程。于是,她迅速行动,牵头制定了常见疾病康复评估流程,并将佛山市中医院的“康复评估表”进行本土化改造,特别增加了针对苗族群众常见劳作损伤的专项评估项目,使其更贴合当地实际需求。

在带教过程中,陈晓琳总是手持模型,耐心地手把手教导同事:“你看这个脊柱侧弯,不仅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测量,还要注意它通常会伴随旋转和生理曲度的改变,这些因素都会使治疗方式大相径庭。”在她的一年帮扶期间,累计带教科室医护60余人次,开展科内专项讲课10余场。她详细讲解常见康复病种的诊疗规范及关键要点,助力科室康复治疗从依赖“经验”迈向“规范化”轨道。

“留下一套技术,不如培养一支队伍。”这是陈晓琳对帮扶核心的理解。她发现科室的年轻医师们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在临床应变能力上稍显不足。于是,她精心设计了“病例讨论会+模拟诊疗”的培训模式,每周二下午,她都会选取一些复杂病例,比如反复发热的肩袖损伤患者,带领大家深入分析发热的原因、肩袖损伤的程度,从西医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到中医“辨证论治”退热,逐个环节拆解讨论,帮助年轻医师们提升临床思维和应变能力。

针灸科郑路燕护士长至今还记得,陈晓琳刚到台江时,总是忙碌地穿梭在二楼治疗室和三楼住院部之间,手里拿着尺子不停地丈量尺寸。原来,她是为了完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抢救流程,特意设计了一套急救演练脚本。她邀请科室里那些“戏精”同事们轮流上阵,模拟各种突发事件的急救场景。这种“情景教学”的方式,不仅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减轻了压力,更在实战化的演练中收获了扎实的急救技能,为科室的应急救治能力筑牢了根基。

陈晓琳说:“康复的使命,不仅局限于诊室之内,更延伸到预防保健之中。”台江县地处多山地区,村民们常因劳作姿势不当引发颈肩腰腿痛,却往往不知如何预防。为此,她跟着义诊队伍翻山越岭,走进一个个苗寨开展义诊活动。

在南宫镇的一次义诊中,70岁的王阿婆拄着拐杖前来,痛苦地表示肩膀疼得抬不起来。陈晓琳医师仔细检查后,一边用推拿手法为她放松肌肉,一边耐心地教她“爬墙锻炼法”:“每天对着墙,手指往上爬10厘米,坚持一个月试试。”临走时,阿婆拉着她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啊医生,不光帮我治病,还教我训练。”

除了开展义诊,陈晓琳还积极参与台江县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的授课工作。她为当地的乡村医生们系统讲解相关知识,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希望通过授课,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也让更多的苗族同胞从中受益。

陈晓琳的医者仁心,不仅体现在精湛的医术上,更藏在那些细微之处的温暖关怀里。科室墙上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德医双馨传四方,情系患者暖人心”。这是患者杨先生送来的。去年夏天,杨先生因“吉兰-巴雷综合征”导致四肢无力,情绪低落,不愿配合治疗。面对这样的情况,陈晓琳耐心疏导,并为杨先生调整了康复方案,从简单的握力训练到借助弹力带进行上肢运动,每一个小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三个月后,杨先生不仅能自己吃饭,还能慢慢散步。“是大夫让我知道,生病不可怕,能重新做事才叫真康复。”杨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患者的心声。

这样的温暖细节还有很多: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搬来矮凳,方便他们接受治疗;带领科室把康复训练计划翻译成苗语,确保患者能完全理解;加班加点,只为帮外地患者赶在节前完成治疗……

在康复科,有一句话时常被提到:康复一人,幸福全家,意为:一人得到康复,全家共享幸福。陈晓琳常说:“康复不仅是恢复身体功能,更是重建生活的希望。”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也用温暖和耐心为患者点亮了康复之路。

站在科室窗前,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苗岭山脉,陈晓琳的语气中既有不舍,更有欣慰:“一年时间太短,要做的还有很多。”如今,台江县民族中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的诊疗能力与技术较去年有了显著提升,康复治疗也愈发规范,越来越多的患者无需再奔波外地求医。

这场以康复为名的帮扶之约,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传递。它是岭南与苗疆之间跨越千里的医学对话,是医者与患者之间深刻的生命共鸣,更是一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与担当。

随着离别的日子渐渐临近,陈晓琳的帮扶之旅也即将画上句号。然而,她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份份规范的流程、一盏盏被点亮的希望,更是一股股被培育出的强大力量。这些珍贵的财富,终将如台江的春笋一般,在这片土地上持续生长,岁岁年年,生机勃勃……

在未来的日子里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

这份由她亲手种下的“康复希望”

必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


(供稿:台江县民族中医院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龙 艳